驴肉黄面: 丝绸之路上的“中华一绝”
2025年03月28日
字数:1,068
版次:04
走在敦煌的街巷里,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街边的小摊已热闹非凡。一口大锅热气腾腾,锅里的汤汁翻滚着,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摊主熟练地捞起一把黄面,放入碗中,再切上几片鲜嫩的驴肉,浇上一勺热汤,撒上葱花和香菜,一碗“驴肉黄面”便呈现在眼前。食客们围坐在简陋的桌旁,有的低头猛吃,有的细细品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黄面金黄透亮,驴肉肉质细嫩,汤汁浓郁,香气扑鼻。街边的喧嚣与碗中的美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我们这次来敦煌旅游,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尝尝驴肉黄面。在敦煌,流行一句话:“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敦煌有着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当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后,就成为历朝历代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到了唐宋时期,更成为敦煌人最主要的粮食。优质的食材是驴肉黄面传承不衰的重要前提。
驴肉黄面的制作,首先要选用上等的驴肉,经过精心腌制,再放入锅中慢炖,直至肉质酥烂,香气四溢。黄面的制作更是讲究,选用小麦面粉配以适量碱水和蓬灰水(加入这两种辅料煮出的面条色黄光滑,故称“黄面”),再经拉面师揉、撬、甩等多种工序加工。“驴肉黄面拽门外”的拉制过程足可让食客大饱眼福:拉面师傅双手舞动一块面团,时而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成麻花状,像变戏法一样,经过反复抻拉,一块有六七斤重的面团转眼间便“出落”成一把粉丝样的面条。然后下锅煮熟,捞出,过一遍凉水,以增加面条的筋道和韧性。
煮好的面细如龙须,金黄透亮,柔韧耐拉;驴肉色泽红润,酥软适口。将黄面放入蓝花碗中,铺上驴肉片,淋上“浇头”,撒上葱花和香菜,一碗色香味形俱佳的驴肉黄面便做得了。驴肉黄面的吃法分干吃和汤吃两种:干吃即将黄面浇上卤子(由五花肉片或熟肉片、木耳、豆腐片、粉条、萝卜、白菜等烩成);汤吃即将黄面盛入备好的臊子汤中(有肉臊子和素臊子)。无论干吃或汤吃,配上一盘卤驴肉,真是一顿诱人的美餐!
驴肉黄面不仅美味,更富含营养。驴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安神去烦的功效。从营养学和食品学的角度看,驴肉比牛肉、猪肉口感好、营养高,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价值特高的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猪肉、牛肉。所以驴肉是肉类中的上品。黄面则能提供充足的能量。两者搭配,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驴肉黄面,不仅是敦煌的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传递着人间的温情。每一口吃下去,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吃敦煌驴肉黄面,不仅在品敦煌美食、民俗风情,也是在品千年古道上的丝路文化和中华文明。(钱国宏)
我们这次来敦煌旅游,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尝尝驴肉黄面。在敦煌,流行一句话:“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敦煌有着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当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后,就成为历朝历代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到了唐宋时期,更成为敦煌人最主要的粮食。优质的食材是驴肉黄面传承不衰的重要前提。
驴肉黄面的制作,首先要选用上等的驴肉,经过精心腌制,再放入锅中慢炖,直至肉质酥烂,香气四溢。黄面的制作更是讲究,选用小麦面粉配以适量碱水和蓬灰水(加入这两种辅料煮出的面条色黄光滑,故称“黄面”),再经拉面师揉、撬、甩等多种工序加工。“驴肉黄面拽门外”的拉制过程足可让食客大饱眼福:拉面师傅双手舞动一块面团,时而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成麻花状,像变戏法一样,经过反复抻拉,一块有六七斤重的面团转眼间便“出落”成一把粉丝样的面条。然后下锅煮熟,捞出,过一遍凉水,以增加面条的筋道和韧性。
煮好的面细如龙须,金黄透亮,柔韧耐拉;驴肉色泽红润,酥软适口。将黄面放入蓝花碗中,铺上驴肉片,淋上“浇头”,撒上葱花和香菜,一碗色香味形俱佳的驴肉黄面便做得了。驴肉黄面的吃法分干吃和汤吃两种:干吃即将黄面浇上卤子(由五花肉片或熟肉片、木耳、豆腐片、粉条、萝卜、白菜等烩成);汤吃即将黄面盛入备好的臊子汤中(有肉臊子和素臊子)。无论干吃或汤吃,配上一盘卤驴肉,真是一顿诱人的美餐!
驴肉黄面不仅美味,更富含营养。驴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安神去烦的功效。从营养学和食品学的角度看,驴肉比牛肉、猪肉口感好、营养高,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价值特高的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猪肉、牛肉。所以驴肉是肉类中的上品。黄面则能提供充足的能量。两者搭配,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驴肉黄面,不仅是敦煌的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传递着人间的温情。每一口吃下去,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吃敦煌驴肉黄面,不仅在品敦煌美食、民俗风情,也是在品千年古道上的丝路文化和中华文明。(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