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别让冷空气偷袭你的身体
2025年03月28日
字数:986
版次:04
  3月25日起,一股全能型冷空气影响了我国。寒潮大举来袭,大部地区上演“冷暖大逆转”,部分地区降温或超20℃。
  如何正确“春捂”
  头部 雨淋或气温骤降时不戴帽子,冷空气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症状。
  肩颈背部 乍暖还寒的时候,晚上睡觉要注意肩膀和颈部保暖。颈背受寒久了,可能会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
  腿脚 身体末梢本就容易“受凉”,一些人不爱穿袜子或太早露出脚踝,容易诱发老寒腿、膝关节炎等。
  腰腹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引发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春捂”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到底该咋“捂”?“捂”到啥时候?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受风着凉。
  “春捂”遵循的原则
  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说明气温不稳定,需要“捂”;
  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不需要“捂”了,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气温起伏多变,可采取“洋葱穿衣法”,即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式穿搭,这样穿衣能在保证足够温暖的同时还方便穿脱,不至于着凉或出汗。
  内层:排汗功能好的衣服;
  中层:毛衣、绒衫等保暖性强的衣服;
  最外层:防水、防风等材质的衣服。
  身体3处重点“捂”
  “春捂”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很重要。
  颈项部: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建议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
  膝足部: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因此,膝足部的保暖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上身可以穿得薄一点,但秋裤先别着急脱。
  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饮食上也要“春捂”
  “春捂”的目的是保护身体阳气,所以,除了衣着方面,饮食上的“春捂”也很重要。
  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物,如豆豉、韭菜、葱、香菜等。生冷之物应少食,早春饮茶应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如红茶和黑茶,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除了饮食,泡脚也可以帮助补阳气、调和阴阳。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有助于扩张脚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身体得到放松,睡眠质量会更好。(黄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