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五一旅游 仍需防寒
2025年04月25日
字数:1,077
版次:04
  “五一”假期,气候不冷不热,物候鸟语花香。但也有不少旅游者以为夏季来临了,而忽略了寒冷的存在。而事实上,在暮春的旅途中,受自然大气候、地域或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寒冷就像是潜伏的幽灵,时常会侵袭人们的身体(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所以,旅行箱里一定要准备防寒的衣服(如羊毛衫),遇上寒冷,及时加衣。
  谨防“五月寒”。气象统计表明,五月中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平均气温15度以下、最低气温10度以下”的“五月寒”天气的概率也高达30%(“五一”长假出现的机率更高)。在这种天气下,人们的感觉是寒冷的,而这种的寒冷最容易侵入肌体,不仅容易伤风感冒,还会导致一些“旧病”复发或加重。所以,暮春旅游,要特别关注旅途沿线和旅游目的地的气象情况,如遇降温,要多穿一些衣服,宁可热一点,也不能受凉。
  注意早晚温差的影响。暮春时节,气温日较差大,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早晚凉,中午热”。此时,旅游者多在旅馆,起居一定要注意保暖。到了中午,常常艳阳高照,热气扑面,此时,旅游者多在路上或车上,面对近30度的气温,就可能脱掉外套,但进入室内后,一定要及时穿衣,因为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必须注意“春捂”,否则容易受寒。也有一些人是回到旅馆再脱衣,此时,要特别注意脱衣后几分钟内,只要没有强烈的热感,就应该及时加衣,等到有凉意时再加衣,就已经晚了。
  不可忽视地域小气候的影响。一般而言,河面、湖面、江面、海面的温度比陆地要低很多,所以在乘船艇时,不仅要注意安全,也要注意防寒。暮春时节,洞穴内的气温也比外面低很多,所以要进洞穴内游玩时,同样要注意安全和防寒。至于高山,每上升100米,气温大约递减0.65度,所以在“高处不胜寒”的山顶,防寒最为重要。由于高山索道的普及,很多旅游者在山脚下毫不备衣,而到了山顶就出现“冷得发抖”的症状——山顶处不仅气温低,风也很大。
  警惕“春风”致病。春风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晴日下“拂面不寒的杨柳春风”,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和更年期精神病患者症状加重,此类“特殊人群”在这类春风下万万不可外出。当然,对普通的旅游者,在这类春风下,必须注意预防花粉过敏症。另一类春风是冷空气战胜暖空气后形成的“寒风”,旅行者宜尽可能躲避此类春风,或用保暖措施抵御此风。否则,不仅容易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常常因为麻痹大意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报纸上就曾报道过一位老年人在旅游的路上,因为不堪忍受车厢内污浊的空气,而将车窗一直半开着。结果,还没等到目的地,老人出现了面瘫,到了医院诊断后,原因是“过度接触寒冷的春风”。 (霍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