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紫苏入夏添清凉
2025年04月25日
字数:1,070
版次:04
  离家在外多年,很怀念家乡的味道,不过我怀念的并不是那些大鱼大肉,而是山野间寻常的一株草木,以及餐桌上不起眼的一道凉拌菜——紫苏。
  清代薛琼曾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五月家园花未疏,葵榴烂漫闲菖蒲。齿拈酸味尝青杏,甲染清香摘紫苏。”让我感到亲切的并不是石榴和青杏,而是紫苏。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其实并没有吃过石榴和杏,而紫苏则是夏天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老家人经常会用它做凉拌菜,或者与大白菜、萝卜等蔬菜一同腌成泡菜。在青黄不接的年代,啃着窝窝头,一边就着白开水喝,嘴巴里感到腻味儿了,就用筷子夹一小撮儿紫苏来“打牙祭”。
  紫苏在农村很常见,随便去田间地头走走,便能发现一丛丛无忧无虑生长着的紫苏。紫苏其实很好认出,一眼看去,叶片和植株的表面是一种青绿色,背面则是一种紫红色,梗是方形的,闻起来很香,这就是紫苏了。
  农村人常将它当作一种杂草,因为在农人的眼中,庄稼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于是,每年春夏交替时节,人们去农田干活,回来时,背篓里都会装着一堆采挖来的紫苏。它们的生命力很顽强,农村人并没有种植,一阵风或者一股溪流,将它们的种子带到了草野之间。这些种子也很争气,遇到一点泥土就把根扎下去,碰到一点水汽就把芽儿、叶儿长出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小路旁边,田野之间,房前屋后,凡有井水处,皆能见到一株株生长着的紫苏。
  其实,在众多的草木之中,有的植物以花开见长,有的植物以果实见长,而紫苏就像一位不起眼的灰姑娘。在《神农本草经》中,紫苏其实被列为中上品,这就说明了其不俗之处。据《本经》记载:“紫苏,主下气,有杀谷、除饮食、辟口臭、祛邪毒之功。”这其实很好理解,在春夏交替时,人们会经常感受风寒,胃里翻江倒海。此时,采一些紫苏,搭配几片生姜,先把生姜放进一个小陶罐里,加入清水,熬至四五分熟,再下紫苏,煮开后就好了。趁热饮用,之后要添加衣物和被盖,发一发汗,没几天工夫感冒就好了。
  很多草木既可当药,也可食用,所谓“药食同源”。平日里,做菜煮面时,放几片紫苏提香,饭菜也吃得津津有味。有时遇上村里的长辈过生日,鱼肉在餐桌上是免不了的,人们煮鱼汤时,最后放入一些生姜和紫苏叶,不仅能够中和鱼肉的寒凉之毒,还能够提味。
  不过,我还是喜欢吃母亲用紫苏做的凉拌菜,母亲先去田间地头择一些柔嫩的紫苏,用清水洗干净,再搭配折耳根、生姜、灰灰菜,以及煮好的猪耳朵与猪肚,那味道甭提有多美妙了。外面暑气腾腾,屋子里凉菜开胃,惬意悠然。
  如今的我,离开故乡多年,每日在单位和家庭往返,市场里买到的蔬菜,很少有紫苏的身影。于是,每年夏天就特别想念家乡的这些亲切的“野味儿”。 (管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