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悠悠白蒿情
2025年04月25日
字数:943
版次:04
  一场春雨悄然飘落,唤醒沉睡的大地。
  蛰伏一冬的白蒿,像俏皮的孩子,从枯枝败叶间探出脑袋,在春风里摇曳。在老家,春日采食白蒿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它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对春天的期盼。
  俗话说:“白蒿生,百病除”。白蒿是大自然的馈赠,滋味鲜美,药用价值极高。据《本草纲目》记载:“气味苦,性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而《诗经·采蘩》里的“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其中的“蘩”指的就是白蒿。千年前的采蒿场景被写入诗歌,代代传唱,可见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深厚底蕴。
  白蒿,学名茵陈,是菊科多年生宿根植物。它耐寒耐旱,生命力顽强,山林、路旁、荒滩,随处可见。种子细小如野菊,随风飘散,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即便在贫瘠的土壤或墙角石缝,白蒿也能蓬勃生长,彰显生命的坚韧。
  民谚有云:“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眼下正是采挖白蒿的黄金时节。白蒿的最佳食用期极为短暂,四月长老便只适合作牛饲料,五六月疯长至一米多高,就只能当柴火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黄不接时,白蒿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放学后,我们这群孩子提着竹篮、拿着小铲,呼朋引伴地上山采蒿。春风带着泥土芬芳,我们你追我赶,在返青的麦田里寻找那些毛茸茸、鲜嫩嫩的白蒿。手脚快的孩子不一会儿就能挖半篮,有时为了一丛茂盛的白蒿起了争执,转眼又在欢笑中和好了。
  白蒿吃法多样,可蒸可炒可做汤。最难忘的是母亲做的白蒿麦饭。她先将洗净的白蒿抖去水珠,撒上面粉与盐反复翻拌,让每片白蒿都裹上面粉,上笼蒸熟后浇上蒜末、香醋、香油调制的料汁。那扑鼻的香气,那绵软中带着清香的滋味,是永远难忘的家的味道。
  时光流转,农村变化巨大,牛羊数量减少,白蒿种子蔓延进田地。留守老人坚守对土地的热爱,采挖白蒿晒干卖给药材店。集市上,他们热情向行人介绍白蒿茶的功效。这小小的白蒿,又以新的方式为农村经济添砖加瓦。
  对我们这些游子而言,白蒿是春日最难忘的味道,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和家的温暖。每当春天来临,我总会想起那片嫩绿的白蒿,想起采蒿的小伙伴,想起母亲做的白蒿麦饭。这是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乡愁,是萦绕心头的眷恋。白蒿像纽带,将游子与故乡紧紧相连,让漂泊的我们拥有心灵的归宿。 (邓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