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挈盒携樽郊外行
2025年03月31日
字数:1,132
版次:03

李笙清


  清明时节,古人扫墓祭祀之余,有于郊野席地而坐炊食的习俗,明人刘侗撰写的反映北京地区风土人情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清明日,男女扫墓……择园圃,列坐尽醉”的记述。清康熙年间,流寓崇明(今上海崇明)的安徽歙县人吴澄写过一首《祭祖》,其中“挈盒携樽郊外行,新蓬圆子祭先莹”之句,亦提到人们带着食物上坟的场景。清晚期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诗曰:“楝花风里过清明,准备榆羹麦饭行。”描述了生活在清末的成都人于坟前祭扫之后席地而食的情景。
  “芳草如烟暖日薰,牡丹芍药灿红云。乾隆巷口人争渡,半是看花半上坟。”清明上坟扫墓,武汉素有此习俗,清道光年间流寓武汉的叶调元的这首汉口竹枝词,描绘出当地人民清明扫墓的情景。武汉三镇百姓旧时去郊外扫墓,由于路途遥远担心腹饥,多以食盒携带在家做好的食物,祭祀完毕后在坟前席地野炊。这些食盒主要用于盛放食品、食具或其他礼物,便于携带行走,小者可拎可拿,大者可挑可抬。其形状、材质不一,精美者如富贵人家使用的珐琅、漆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有的食盒体型硕大,需要两人以木杠抬着。普通人家使用的食盒就很简陋了,尤以竹制、木制的圆形食盒居多。
  民国汉口老字号“周慎泰号”竹制食盒,圆形,高42厘米,口径和底径均为33厘米。上下两层用于盛放食物、食具,上面有盖,提梁穿孔后铆上双鸟形铜钩,雕双龙、花卉图案,不用时作悬挂之用。底部加竹片赖以支撑。盒盖上面用竹篾编制出一个双“喜”字,与上下两层口沿处外圈均以削薄的竹皮为箍,连接处以竹绳相结,中间则是以竹篾按“人”字形纹饰编制而成,工艺平整光滑,图案简洁清晰,包浆丰厚,结实耐用。提梁以削薄的竹片用火烤弯成门形,弯曲处还遗留有火烤过的烟痕,两端向下紧贴竹片直到底部。为了牢固,提梁与盒身相连处的两侧,还特意各夹了一段剔去竹皮的竹片,以铜钉与食盒盒身牢牢相连成一个整体,竹片上相对称雕刻头上尾下的飞龙图案,龙鳞满身,张牙舞爪,威武霸气,配上细腻的雕刻技艺,显得栩栩如生。提梁上方中部穿孔,铆上双鸟形铜钩,不用时作为悬挂之用。
  食盒提梁两侧紧贴盒身的竹皮上,在上下的花卉图案之间,用毛笔分别繁体书有此食盒的制作者“周慎泰号”款和制作时间“民国癸亥”字样,字迹端整,墨色秀润。“周慎泰号”是民国时期汉口老字号之一,出品的这件竹制食盒器形完好,做工精致,美观实用,漆以朱漆,显得典雅庄重,尤其是竹篾的编制、结合部的榫卯和盒身上雕刻的赏心悦目的精美纹饰,在一定程度上亦体现了民国时期汉口民间食盒制作工艺的成熟与精湛。农历癸亥年为1923年,可见这件竹制朱漆食盒为周慎泰号制作于1923年,尽管距今已有百年,揭开盒盖,仿佛还能嗅到一缕美食的余香,看到百余年前武汉三镇人家提着食盒清明上坟扫墓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