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风气之先的庆阳红色歌谣
2025年03月31日
字数:2,956
版次:03
杨维军
歌谣是最具原始形态的民间文艺,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在人们心声中的自然流露。根据反映的时代内容、流布时间与艺术特征,庆阳红色歌谣分土地革命(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1945-1949)三个历史时期,主要流布于甘肃省庆阳市及邻近的平凉、陕北、宁夏一带。以原创于庆阳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为代表,庆阳红色歌谣脍炙人口,唱遍了祖国大地,是弥足珍贵、异常耀眼的文化遗产。
一、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歌谣是庆阳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庆阳等地,古称北豳。周祖不窋及其子鞠、孙公刘三代,曾在庆阳“教民稼穑”“周道之兴自此始”,产生了许多反映周先祖和人民群众的歌谣。《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篇目,就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庆阳民歌。古代庆阳是狄、戎、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历经800余年的古义渠国,曾在宁县建都,雄霸四方。其时,就有关于民歌的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庆阳民歌极为兴盛,出现了一些手抄本。比如,《林则徐禁鸦片》《打老袁(袁世凯)》《刮民党》等歌谣,开始反映劳动人民的平凡生活。经过代代滋生,口耳相传,民国以后,庆阳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民歌传唱。民歌真实记录了庆阳的历史演变、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和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从传统民歌孵化出的红色歌谣,比如《盼红军》《盼救星》《送郎当红军》等,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身处革命斗争年代的生活情绪、要求愿望、心路历程。当地传统文化崇尚红色,因此红色成为庆阳革命歌谣的底色,歌词、意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与“红色”有关的事物或者颜色,色调上形成了以红色为主,兼用蓝、绿等暖色,少用灰色、黑色等冷色,曲调上大多采用当地广为流传的“信天游”“推炒面调”“五更调”“对花”等调子,意境上洋溢着对生活的希望、生命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实现了文艺的大众化,具有突出的人民性。庆阳红色歌谣分有词有曲和有词无曲两大类,作者大多是无名氏的劳动人民,寄托着朴素的审美情趣和追求。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庆阳地区大小军阀混战,加上地方土匪势力的危害,人民群众痛苦不堪,新民主主义革命让人民群众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发泄。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为老百姓创作民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他们以鲜明的阶级性颂唱革命,以饱满的热情颂唱中国共产党,以刀与剑的尖锐与激愤控诉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比如,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经典歌谣。著名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是庆阳市曲子县(今环县)农民孙万福赞美丰收喜悦场景的即兴发挥。《绣金匾》的原作者汪庭有,也是庆阳市正宁县一个不识字的木匠。1944年初春,音乐家张寒晖等人在华池县城壕村,听农妇们在磨窑里哼唱《推炒面》民谣时激发创作灵感,结合打夯号子进行改编,新编了《边区十唱》,全国解放后提炼为《军民大生产》,传唱至今。这些歌谣紧跟时代的节奏,吸取民间歌谣的艺术营养,咏吟即谣、寓教于乐,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乐观的基调,真实地反映了庆阳老区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建设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时代情绪。
三、革命意志高于天,具有不屈的斗争性。庆阳红色歌谣主要体现革命主题,鞭笞国民党反动统治,声讨控诉旧恶势力的压迫,歌颂共产党、革命领袖、人民军队以及边区的新生事物。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南梁为中心,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具有“两点一存”重要地位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在思考怎样启发劳动人民的革命觉悟时,他们把创作革命歌曲、开展文化活动看作与武装斗争同等重要的事业,刘志丹曾多次说:“经常唱革命歌曲,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就是做了革命的宣传工作,能鼓舞士气。”南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成立的文化委员会充分利用民歌、小调等文艺形式,组织军民演出‘闹红’节目,宣传革命;首任妇女委员长张景文,亲自编唱鼓励妇女解放、参加革命的信天游。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庆阳共创作了近200首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歌谣。比如,《刘志丹闹革命》《新正来了刘志丹》《实行共产》,用朴素形象的语言,传统的比兴手法,描绘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抒发对革命领袖的真挚情感。这些红色歌谣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与革命斗争,揭示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的残酷,揭露封建传统礼教与礼俗的罪恶,歌颂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真实反映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是老区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的缩影。
四、把革命理想与世俗幸福联系起来,极具丰富的思想性。熟练运用赋比兴手法,把情感寄托于客观物象之上,借用物象抒情,呈现出一副优美的画面,营造出动人的意境。凭着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典型的细节与画面,而且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写出,因而形成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比如,《咱们的红军到南梁》中“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刘志丹的队伍到南梁”,兴中有比,写出了革命队伍的气势,很鼓舞人心;《中央红军到陕甘》以“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起兴,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浓缩了中央红军经过千难万险完成长征的辉煌胜利,很有画面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同时,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热情歌颂南梁政府出台的新制度、新事物、新风尚。比如,《封建制度是祸根》《红旗谣》《妇女放脚歌》等,大都是群众自发演唱,虽然题材较狭窄、形式也较简单,但生动宣传了革命政权及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从陕甘边区到陇东分区和关中特区、从南梁政府十大政策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参军拥军、军事斗争和生产生活,庆阳红色歌谣都有所反映,实现了民间文艺形式与革命主题的完美统一,完美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形象画卷,是一首首记录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精神的动人史诗。
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创作方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庆阳红色歌谣旋律优美,曲调昂扬动人,囊括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全部表现手法,承载着宣传教育、精神鼓动、娱乐休闲诸多功能。结构上形式多样、灵活自然,很具艺术感染力;内容上蕴涵丰富,包括生活的艺术写照和反映、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爱之烈的激情表达三种形式;在句式上,发展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及散文体,由于衬字、语气词、重叠的使用,唱起来非常流畅。比如,《玩花灯》借用当地小调“对花”,把民众对革命的礼赞、祝愿等情感充分饱满地表达出来。为了突出词语的意义、增强形象性,常常使用叠字,比如AA、ABB、AAB式、ABA等式,通过反复咏唱,把各种情绪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也增加了音乐美。庆阳红色歌谣的丰厚土壤和艺术风采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视线。20世纪40年代,周扬、贺敬之、艾青等文坛翘楚和马可、李焕之、柯仲平、清宇等专业人士纷纷来庆阳采风,与民间艺人一道挖掘、整理、创造红色歌谣,使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总之,庆阳红色歌谣把民歌与民谣融为一体,艺术地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老区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真实记录了人民翻身解放的社会现实,是历史的缩影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文献。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动员、激励、娱乐的作用,在民间文学、音乐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革命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保护、弘扬庆阳红色歌谣,对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多方面功能。
(作者系甘肃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