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腔
2025年03月31日
字数:588
版次:03
陇南影子腔又称“灯调”“梅花调”,始于西汉时期,约形成于明代永乐年间,是中国北部地方戏曲历史最早的声腔剧种之一,也是甘肃独有剧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陇南影子腔一直以皮影戏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传统剧目有《太子游四门》等四十多部。皮影戏演出一般与民间宗教活动有关,带有祭祀和祈祷的意味。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礼县剧团创编了新剧目《碧血西城》《枫洛池》等,以演员舞台形式演出,影子腔正式登上了官方舞台。
影子腔唱腔音乐与其他剧种大同小异,由基本唱腔、冒腔、小调三部分组成,而以冒腔著称。其板式唱词除几类有严格的规范外,其他均由七言、十言组成,且每段唱词都以单句结束,与其他剧种的偶句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影子腔还有一套弦乐曲牌,用来渲染舞台气氛,揭示剧中人物的情绪,伴奏乐器古老、原始。文乐有“四弦”“三弦”“二弦”(现已加入板胡),所用琴弦仍是过去的“丝线”“牛筋”,所奏韵味别具一格;武乐有“大锣”“饶钹”“暴鼓”“平鼓”“皮鼓”“手锣”“碰铃”“甩板”(牙子)“七星锣”“蚂蚱子”等,因所演剧目大多为神话故事,在特殊的需求下,还须加唢呐、海笛号,并在乐器演奏中保存了古代的“犯调”。
影子腔由一代代民间艺人师徒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在礼县可考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曲调与西秦腔和“西皮”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对研究戏曲的演化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系礼县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
影子腔唱腔音乐与其他剧种大同小异,由基本唱腔、冒腔、小调三部分组成,而以冒腔著称。其板式唱词除几类有严格的规范外,其他均由七言、十言组成,且每段唱词都以单句结束,与其他剧种的偶句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影子腔还有一套弦乐曲牌,用来渲染舞台气氛,揭示剧中人物的情绪,伴奏乐器古老、原始。文乐有“四弦”“三弦”“二弦”(现已加入板胡),所用琴弦仍是过去的“丝线”“牛筋”,所奏韵味别具一格;武乐有“大锣”“饶钹”“暴鼓”“平鼓”“皮鼓”“手锣”“碰铃”“甩板”(牙子)“七星锣”“蚂蚱子”等,因所演剧目大多为神话故事,在特殊的需求下,还须加唢呐、海笛号,并在乐器演奏中保存了古代的“犯调”。
影子腔由一代代民间艺人师徒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在礼县可考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曲调与西秦腔和“西皮”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对研究戏曲的演化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系礼县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