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西狭颂——山水间的千年墨韵与人文绝唱
2025年03月24日
字数:1,657
版次:03

邓书俊


  西狭颂景区,坐落于成县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因峡中有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而闻名。这里曲径通幽,奇峡深壑,万仞崖壁,林茂水秀,灵泉飞瀑,景色十分美丽,素有“十里峡谷、十里画廊”之美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千年的艺术文化瑰宝——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尽管《西狭颂》原石留存于偏远峡谷鲜为人知,但历代书法家却通过拓本对其精妙的东汉隶书艺术耳熟能详。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所以被人称为《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颂都是摩崖石刻,都是汉代的隶书。三颂中,在原址保存完好的,唯有《西狭颂》。西狭颂碑文和书法不仅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书法临摹鉴赏价值,而且还被中国近代史名人康有为、梁启超和当代国际知名学者霍松林誉为“天下隶书第一”,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名碑”。
  初叩山门,便见羊肠小径盘桓于黛色山间。危崖如削,层峦叠翠,仪态万方的峰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恰似水墨画卷中挥毫而就的笔触。百年古木虬枝盘曲,将斑驳树影斜斜铺展在石阶上,时有小动物跃动其间,惊起几片金黄的枯叶。山峪深处奔涌而出的响水河,似一条碧玉丝绦,在群山间左盘右旋。每当水流转过突兀的岩壁,便见峰回路转处别有洞天:忽而峭崖对峙如门阙,忽而缓坡舒展似屏风,清冽的溪水击打岩石,奏出叮咚有致的琴韵。令人顿生“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绿水一条琴”的诗情画意。
  泼墨峰位于峡谷的南侧,是这里最高的山峰。石崖如墨泼青染,崚嶒峭壁的山崖上悬挂着一帘瀑布,泉眼深深地扎在石隙里,像龙头一样向外狂吐水花。当水流奔腾而出于断崖时,咆哮着一跃飞入潭中,水花四溅,像无数颗明珠喷薄而出,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山有水则灵,水因山则秀。西狭的水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带着山野的花草气息,水流清澈见底,在崖底谷边乱石丛中汩汩流出,形成大小不一的瀑、潭、泉等合为一体的多种自然景观。河水时宽时窄,窄处水流湍急,宽处波平浪静,映照着山峰和树木的美丽倒影。
  穿过水磨坊,山路愈来愈陡峭,山谷愈来愈深幽,众峰在这里围着深谷相聚,宛如仙人赴宴。谷间出现一个水潭,水色碧绿如镜,恍若仙人遗失的翡翠宝石。这就是黄龙潭,信史传说,潭中有蛟龙出没。成县八景“龙潭映月”即由此而出。有诗赞道:“光怪灵潭气欲春,波平浪静一轮存。镜连五色龙成彩,珠映千鳞月映痕。”
  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建有一个别具一格的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出来,如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崖壁。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名扬天下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
  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就到了护碑亭。透过巨大厚重的玻璃,只见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些用刀镌刻在岩石上的汉字,一个个清晰完整,闪烁着神奇的幽光。碑文每字四厘米见方,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造。历代书家都曾以景仰的态度赞美它。丁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西狭颂》虽未跻身文学史经典之列,却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在岁月长河中始终焕发着璀璨光芒。这正是艺术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碑文赞颂的武都太守李翕,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他。而《西狭颂》的碑文中,另外一个名字,却永载史册。此人姓仇名靖,字汉德,是李翕的部下,一名小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流传千古的《西狭颂》,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在碑文左侧的一篇小字附记中,记载着关于仇靖的文字:“下辩仇靖,字汉德,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