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武都紫泥
2025年03月24日
字数:587
版次:03

王福忠




  在汉朝四百多年里,为了防止信件、文书、货物等被拆开,用绳子系好打结,在打结处用粘土密封,再在粘土的表面盖上印章,经过火烤变硬不容易被拆开,这就是泥封。而武都紫泥则是封泥中的皇帝贡品,承载着皇帝“封缄”密钥的重任。
  印章是与封泥相伴而生的,纸张发明之前,印章盖在泥团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喜欢篆刻艺术的关联先生,偶然机会发现武都紫泥历史价值,从此与武都紫泥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多年来,查阅古籍资料,实地走访,多方求证,考证出紫泥准确的采泥地点,复原了紫泥封诏具体的制作工艺和使用程序。将武都紫泥与篆刻艺术完美结合,篆刻印章一万多方,许多篆刻作品曾入选入展国内大展。
  根据《阶州志》说:“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赤而粘。贡之封玺,故诏诰有紫泥之美。”经考证,紫泥在武都三河流域、米仓山和北峪河流域都有分布。专供皇帝封诏用紫泥的采泥地点在武都区三河镇的广严院,大雄宝殿之下的殷红洞,就是汉代皇帝开采贡泥的紫泥洞。
  广严院,位于武都区三河镇柏林寺村,始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于南宋重建,是目前我国保护最完好的南宋木结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纸张发明,泥封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宋仁宗为体现皇权神威,嘉祐年间在紫泥山麓敕建寺院,保证了紫泥不再被人开采使用。
  历年来,武都本地爱好紫泥文化的文人志士热衷于紫泥研究和开发利用。比如开发武都紫泥茶壶、茶杯等,制作紫泥壁画、工艺作品、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