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寻源伏羲庙
2024年03月22日
字数:1,494
版次:04
  少年时,我们常在村里的小河里玩耍,捉鱼摸虾,有时也会光着身子打交水。河水清澈,沙石可辨。据老人们说,河的源头是一口老泉,泉里有几条老鱼,是这些小鱼的老祖宗。于是,我们几个顽皮小子就兴致勃勃要去溯源看那老泉。夏日炎炎,我们沿河而上,走出了十多里路。河水悠长,还远远看不见源头,于是就有人打退堂鼓,就近到一处苹果园偷了几颗苹果后,扬长回家。
  那次溯源不成,成为少年时代的遗憾。到天水工作后,家离伏羲庙不远,自然是前去探寻的第一站。伏羲庙,又称太昊宫、人宗庙,位于天水市中心,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来到伏羲城门口,东面高大的城门楼威严夺人,青砖为基、白墙为体、汉瓦为顶,设置三个门洞,门洞墙壁上分别绘有八卦图和河图洛书图案,为伏羲庙增添了传奇和神秘色彩。
  穿门而过,小广场两边的走廊上,游人乘凉,有老人拉着二胡、唱着秦腔。广场北面,伏羲庙大门遥遥在望,庙门前有一“开天明道”的牌坊,为清代乾隆时期所题。当时,由于年代久远,太昊宫的旧匾已经丢失,恰好时任湟中观察使的杨应琚路过天水,于是就请他题额,杨应琚思索一番后,题写了“开天明道”四字。东西两侧还有“继天立极”和“开物成务”的牌坊,牌坊下都立有石碑,上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
  庙门上,有匾曰:与天地准。这是天水当地有名的大儒胡缵宗所题,其内容源于周易·系辞传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跨过大门,就真正进入了伏羲庙内。一道仪门横亘在眼前,上书:伏羲庙。仪门面阔五间,分别为中间明间、两侧次间、最边上尽间,明间仅供羲皇和代天子祭祀伏羲的官员出入,平时关闭,遇有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次间为祭拜始祖时官员整冠、盥洗之所,尽间是各级官员和一般民众出入的通道。一步步走近,千万年的时空仿佛都被吸引在了这小小的空间里,混沌的太古,粗糙的远古,因为伏羲这样的人终于打开文明的曙光,一画开天,历史开始流光溢彩。
  过仪门,众多柏树伸展出伟岸的身姿,立地通天。这些树可不寻常,树龄都在七八百年左右,据说是明代所植,相传是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推选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传达人宗爷伏羲的旨意,当地人经常会求它治病疗疾。现在仅存37株。
  先天殿是伏羲庙的正殿。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构造出非凡的气度和庄严肃穆的境界,古木门窗上,雕刻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仔细辨认,有龙、凤、麋鹿、仙鹤、牡丹等,构图精巧,华丽精美,每个细节都展示出高超的木雕技艺。
  入殿,伏羲像正襟危坐,颇显威严。大殿顶部井口天花镶嵌伏羲64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再次彰显伏羲画卦的伟绩,融合了装饰和展示功能。大殿构造复杂,全部由木料建成,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一柱一檐,尽显中华文化;一窗一瓦,都是历史积尘。
  几千年来,伏羲文化一直贯穿于国人的生活点滴和生存之道中,大到随处可见的国学论坛,小到街头巷尾的摆摊算命和寻常村落的风水阴阳家,都以伏羲开创的阴阳八卦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枝枝蔓蔓。
  出了伏羲城,便是天水古城,穿过古城,就是天水城当下的街头小巷。
  寻访古迹,就是翻阅尘封的旧籍。修修补补,一代代人想尽办法留存下一些宝贵的东西。伏羲庙,已然不仅仅是祭拜伏羲的殿堂,更多地留下了数千年来衍生出来的丰富文化涵养,是一片片瓦、一根根木、一块块砖、一首首诗、一个个传说堆砌起来的雄伟气象。
  天水每年举办的伏羲大典,就是一次大溯源、大拜祖,四海汇源,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盛举。我们祭拜伏羲,祭拜中华民族共同的根,祭拜永远发射光芒温暖的图腾。 (王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