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农书
2023年04月19日
字数:1,648
版次:04
□ 王太生
农书宜夜读。晨读经书,午读诗书,幽深深的夜晚,宜读农书。
农书乃天地之书,它关心一株水稻,或麦子的生长态势,干湿表情,关注稻子、麦子身上的风雨闪电。纸页间,有雷声轰鸣与大雨滂沱。
万籁俱寂的夜晚,我在灯下读那些泛黄的文字,读出青涩水气,读出虫鸣窸窣,读出渴望的眼神,每一个字,都带有泥土的潮湿气。
“农”字,农田、农事、农具、农桑……农书是关于大地的书,是大地歌谣的朴素书写。
中国农书,林林总总的名字,记录了先贤的另一种写作。
你如果翻开《齐民要术》,也许会遇见贾思勰老先生,在齐鲁大地,骑一头驴,走在乡间阡陌。贾老先生当年长什么模样,我们肯定不知道,也无法知晓,只能以一片庄稼地长着的青葱庄稼作为背景,做一番想象。每次看到《齐民要术》这本书的封面,恍若看见老先生站在家乡的风中田埂上,叮嘱村子里的养殖大户刘老二: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1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我在书中学到了种莲子的方法:“八月、九月中,收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子头,令皮薄。取瑾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蒂头平重,磨处尖锐。泥干时,掷于池中,重头沉下,自然周正。”这个周正,用得好!一粒莲子,周周正正地与泥土吻合,不消几日,梦想便开始发芽,老想拿着这本书,找块空地,按书上的意思,掘池种莲子,莳弄出一片清凉古意。
手指摩挲,我在读一本《氾胜之书》。《耕田》有一段,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字词轻重,节奏明快;句式长短,语调平和。
氾胜之,正史中没有他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读古人的文字,让我看到一个依稀朦胧的背影,触摸一部伟大农书的文字力量。
洗手焚香,翻《陈旉农书》,一本最早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薄薄之书,似有风来。作者在成书那年,已经74岁。
我有时在想,一个老者,在薄暮之年还关心那么多,做着自己的事,如果没有兴趣和爱,是难以做到的。好在仪征离我住着的城市很近,用手机导航定位,从前陈旉所居的西山,与我相距只有80公里,可去拜访老先生,看看周围的环境和景致。
现在没有几个人读农书了。读农书能认识好些植物:禾、黍、麦、稻、稗;瓜、瓠、芋、桑……陈旉的时代,读书人都冀图走仕途道路,陈旉却躬耕西山,过着种药治圃、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一般士大夫要为圣人立言,他却选择专注农事。
美丽的农书,里面有庄稼摇曳。民以食为天,文字记录和保存着古代的种地方法,有古人的眼神、劳作、气息和体温,有色彩、光照、露水……以及留在农具木柄上的胞浆。
农书里有爱,字里行间,有对庄稼、田地、鱼苗,鹅、鸭的陶然欣喜,有对一畦菜的默默注视和许久关注。
农书里有希冀,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等待它的发芽,破土,经历阳光抚慰,风的吹拂,雨的洗礼,等来收获累累。
我到外地,去见一个诗人。诗人告诉我,当他为灵感缺失而焦躁不安时,常常带上一本农书去郊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上二三页。闻着泥土气息和庄稼味道,这相当于一副灵丹妙药,他的心情渐渐平静,那些思维又开始活跃和跳动。失血的面庞,又开始气色红润。
对中国古代农事崇敬的有加的,莫过于友人林先生,羊毫小楷,写得一手好字。闲暇时喜欢抄上一段古代农书里的文字,有时写好了,用手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中。一次,我问林先生,为什么独独喜欢抄写农书?对方笑说他来自农村,虽然当下住在城市,可不知为什么,总是喜欢关注节气,打量农事。
离乡村久矣。一个生活在城市丛林的人,也应该关注五谷、瓜果、蔬菜和树木的栽培;了解牲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关心酒、酱、醋、羹、饼、饭、饴和糖的制作。
写农书的古人,会有一份守候。在农事写作时,一个谦卑的灵魂与每一棵菜蔬相通,与园圃相望,抵达家园,有对朴素苍生深情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