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雕塑艺术巅峰——麦积山石窟
2025年04月28日
字数:1,581
版次:03
唐镜涵
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地处关陇要冲,介于雍州与梁州之间,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首座历史重镇,自古便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枢纽。其得名于“上突下缩、状若麦垛”的奇特形态,这一地理标识,既承载着先民对农耕沃土的朴素认知,更凝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哲思。
魏晋以降,佛教沿丝路东传,渭河两岸的峭壁之上自西向东形成了木梯寺、水帘洞、拉梢寺等石窟群,共同构成“百里石窟艺术走廊”。其中,麦积山石窟以始创于十六国后秦的悠久历史脱颖而出,历经北魏至明清历代开凿重修,194座窟龛镶嵌于赭红色崖壁之上,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山体东、西、南三面崖壁,其下坐落着瑞应寺。早期石窟多位于山崖底层,因贴近地面便于施工和僧人修行,但面临树木遮挡、河水侵蚀等自然威胁,且不利于经像的长期保存与信众观瞻。后期为规避自然风险、应对灭法危机,同时满足远距离观佛的宗教传播需求,开凿位置逐渐转向高层崖壁。
在秦岭复杂地形中,栈道成为麦积山石窟区别于其他石窟的独特标志。据《玉堂闲话·麦积山》记载,古代工匠采用“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神像,功毕,旋拆薪而下......”的施工方式,形成了“千房万室,缘空蹑虚”的垂直景观。这种建造智慧,使麦积山与云冈、龙门等水平分布的石窟形成鲜明对比。明清文人笔下“金粟三千界,琼楼十二层”的描绘,更赋予其诗意的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作为集洞窟、造像、壁画、寺院等于一体的立体遗产,麦积山现存7800余件泥塑石雕、近千平方米壁画,其造像以北朝作品为主体,兼有隋唐、宋代及元明清各代修缮遗迹,形成了从后秦至清十多个朝代不断开凿、重修的清晰时代序列,享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这里的泥塑分为高浮塑、圆塑、影塑、壁塑四种,大者高达16米,小者仅10多厘米。北朝造像“秀骨清像”、隋唐作品“丰满圆润”,均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既上承六朝精华,又下启唐宋新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民族艺术魅力。其艺术特色还在于“上彩不重彩”或直接以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让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登顶“散花楼”极目远眺,方圆百里林海莽莽,麦积山如同一朵莲花绽放于绿海之上,其景如诗如画,气象万千。清代诗人吴西川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雨后的麦积山,烟雨朦胧中若仙似幻,云雾缭绕间,飞檐斗拱恍若琼楼玉宇;烟霭弥漫时,麦积奇峰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麦积烟雨”的奇观尽显古丝绸之路上这朵艺术奇葩的迷人风韵。
麦积山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使其佛教艺术融汇了多种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造像、恢弘的洞窟建筑,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闻名于世。作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见证者,它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最为璀璨的佛教艺术宝库,更是5—18世纪最为杰出的石窟类文化遗产之一。
时间的车轮步入现代,麦积山石窟以独特魅力成为旅游胜地。人们在此不仅能领略古代艺术珍品的魅力,更能通过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景观,感受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涵。站在崖壁下仰望,麦积山的每一道凿痕、每一抹泥色,都是丝绸之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物证。正如它的地貌所隐喻的:文明的传承从不是孤立的堆砌,而是像麦垛那样,扎根于大地,接纳阳光雨露,在岁月的晾晒中凝结成精神的食粮。
从十六国后秦的斧凿初开到当代的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以跨越千年的历史积淀、巧夺天工的雕塑艺术、独一无二的建造智慧,成为中国古代宗教、艺术、建筑及中外交流的“立体史书”。这座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彰显着文明的力量与东方美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