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独具特色的甘肃馆藏西夏瓷器
瓷器骄子 —— 扁壶
2025年04月28日
字数:1,315
版次:03

黎大祥




  西夏是由古羌族的一支党项羌建立的。北宋初施行民族压迫政策,引起党项族反抗,其首领李继迁举起反宋大旗,统一党项各部。1038年,继迁之孙元昊称帝,建立了地方政权,因部族崛起于夏州,故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银川市),控制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和陕西的一部分。因其北宋王朝的西方,史称“西夏”,曾先后与宋、辽、金对峙,存在190余年。由于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在王朝正统观念支配下,未给他作史传,留存文献记载远不足以反映其社会面貌,人们对西夏社会知之甚少。
  近代以来随着西夏文物、文献不断发现,许多重要的西夏遗址、遗迹被陆续揭示,西夏学研究随之兴起。研究表明,今甘肃大部分地区曾属西夏版图,东部一些地区虽不在其区域内,但也是与西夏交往十分频繁的地带。甘肃境内出土的众多西夏文物,向世人展示了西夏文化发达程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环境所造就的西夏文化特色,西夏瓷器就是其中之一。
  近30多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西夏瓷器出土发现,人们才开始对它刮目相看。西夏制瓷业十分发达,产品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与当时宋、金、辽其他窑口的瓷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夏瓷器简洁笨拙,粗犷豪放,优美的艺术造型,体现了西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性。甘肃所出西夏瓷,数量较多,尤其是一些大型器物为西夏瓷之最,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而典型的器物。小口、斜唇、短颈,腹的两边呈扁圆形,略微外鼓,两面中间各有一圈足;左右中上部有两耳或四耳。作为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及境内的吐蕃、回鹘等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流动性强需要经常搬迁的特点,而仿效皮囊创造了扁壶。两侧的系,就可以用来穿绳子,背在身上骑马行走或搬家时挂在车上。壶鼓腹变成扁腹,背、挂时不会鼓囊,少占体积而又稳当。扁腹上加圈足,则是为了放在地上平稳而又起加固瓷壶胎体的作用。在前后腹结合处,即壶身四周加施附加堆纹一圈,既起装饰作用,使它像皮囊缝合处的纹样,又起加固的作用。可见,这种瓷扁壶是西夏人从实用出发而创制的,各方面想得周到合理。其种类丰富、图案精美,堪称瓷器艺术中的骄子。
  瓷扁壶在西夏旧地都有出土收藏,武威市博物馆就收藏10多件。其中有两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茶色釉双系瓷扁壶,高28.5、口经8、底足经8、腹经25、腹侧直径10厘米。卷唇、素面,胎质厚,釉色纯正。酱色釉双系瓷扁壶,高13、口经5、底经7.5厘米。卷唇,两侧中间卷足底凸显,挂釉;两侧外圈施两道弦纹,胎质均匀,釉色细腻,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扁壶体态大小不等,小的只有11.2厘米高,小巧玲珑;大的高达35.6厘米,颇为壮观。釉色多样,有黑、褐、黄、茶色釉等。一般是通体施釉(除圈足外),光亮匀净,即使是单色釉,也显得素雅清纯(茶色釉的效果更好)。扁腹、耳系左右对称,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扁壶给人以稳定之感。装饰花纹不一,大面积的剔刻花,多以大朵牡丹花为主,周围衬托牡丹叶纹、扇形密集波纹等,主次分明,疏密结合,剔刻花色差对比强烈,线条流畅,釉色鲜亮透明,使整个花纹图案显得鲜艳夺目,优美动人。
  扁壶设计合理,制作精美,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为国内其他窑口所少见,是西夏窑独有的产品,成为中国瓷器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