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的双璧——齐如山与梅兰芳
2025年04月28日
字数:2,116
版次:03
王淼
齐如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他不仅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成就卓越,还与梅兰芳先生结下了长达20年的深厚友谊,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齐如山(1875—1962)出生于河北高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岁时,他进入北京同文馆学习外语,早年还曾三次游历欧洲各国。1911年,齐如山因父亲去世归国奔丧,之后受蔡元培等人委托,再度送学生到法国。1914年回国后,他开始潜心研究戏曲,时年39岁。
齐如山的故乡在明朝时昆弋腔就很盛行,他自幼有听戏的习惯。在北京同文馆期间,他常与同学一起外出看戏,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法国期间,他观摩了很多歌剧、话剧,回国后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不足深感不满。1913年,他写了一本书《说戏》,提出改良中国旧剧的意见。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对戏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于是决心投身于戏曲艺术的研究。
齐如山投身戏曲研究之时,正值梅兰芳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当时梅兰芳不到20岁,天赋条件极好,观众呼声很高。齐如山每次观看梅兰芳的演出后,都会写信提出改进意见,梅兰芳也虚心接受。一次,齐如山在观看梅兰芳演出《汾河湾》时,觉得剧中柳迎春的表演处理不合情理,于是写信为梅兰芳设计了相应的表情和身段。梅兰芳采纳后,演出效果大为提升。此后,两人通过书信往来频繁交流,最终在1913年见面并开始了长期合作。
齐如山从此与梅身边的其他朋友一道,辅助梅兰芳在时装戏、古装戏、新编历史戏和昆曲等四个方面进行革新创造。首先,齐如山改编了言情戏《牢狱鸳鸯》,梅兰芳演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接着,齐如山又编写了神话戏《嫦娥奔月》,并和梅兰芳一起根据古画设计了古装头饰和服装,一改过去梳大头的老样子,显得雅致而有仙气。演出一举成功,从而开创了京剧舞台上的新品种一一“古装戏。”艺术创新的成功,使梅、齐两人长期合作达20年之久。齐如山为梅兰芳创作并排演了30多出戏,其中时装新戏有《孽海波澜》《茞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古装新戏有《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麻姑献寿》《上元夫人》《西施》《太真外传》《洛神》《霸王别姬》等;改编的京剧传统戏有《牢狱鸳鸯》《春秋配》《宇宙锋》《凤还巢》和《春灯谜》、前后本《花木兰》等。在这些戏中,齐如山注意借鉴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与梅兰芳合作设计创作了许多精彩的舞蹈,如《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天女散花》中的绸舞,《太真外传》中地盘舞等,这些都业已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精品。
齐如山不仅在艺术上辅助梅兰芳,还积极推动京剧走向世界。20世纪20年代初,他建议梅兰芳到国外演出,并为梅兰芳访美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撰写了《中国剧之组织》和《梅兰芳》两书,编印了《梅兰芳歌曲谱》,并确定了赴美演出的剧目。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与齐如山的努力密不可分。回国后,齐如山又写作了《梅兰芳游美记》,对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成功作了介绍和总结。
1933年,梅兰芳南迁上海,齐如山留在北平,两人结束了长达20年的亲密合作。这一分手是由于“梅党”内部意见不合,特别是齐如山与冯幼伟在梅兰芳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分歧。齐如山认为梅兰芳应留在北平继续精进艺术,而冯幼伟则从经济、政治角度劝梅兰芳南迁。最终,梅兰芳选择了南迁。分手时,齐如山对梅兰芳说:“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你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中,我固然得的戏界知识很多,得您的帮助也不少。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齐如山还表示,他将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国剧。
与梅兰芳友好分手后,齐如山写了大量研究京剧原理和发展改革的文章,为京剧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他和梅兰芳合作后,结识不少老艺人,几十年的工夫,大约认识的有4000人左右。齐如山常和他们聊天,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逢人便问。好角家中,他也常去。齐如山笔头最勤,几乎做到有闻必录,一面问一面写,这些材料都写在本子上,写了共有200多本,内容有戏曲的表演、流派、舞台装置,化妆、服装的沿革演变等,这就为日后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国剧艺术汇考》,是他毕生研究京剧的结晶,学术价值很高。在这部580多页的巨著中,他通过向戏曲艺人求教,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去粗取精,归纳整理,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找到原理之后,他还不敢自信,再去问各位老名角,他们都同意之后,才算定论:这种细致、笃实地做学问的态度,是很值得后来之戏曲研究者仿效的。
梅、齐合作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件破天荒的大事。齐如山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竭尽心智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没有齐如山中途的介入,也就不会有名满海内外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同样,倘没有梅兰芳全力的帮助,齐如山也不可能如此深入地研究京剧艺术,成为一代著作等身的戏曲研究家,梅兰芳与齐如山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研究梅兰芳,就不能不提到齐如山,要总结梅兰芳的艺术经验,就不能不关注齐如山对京剧改革所作出的种种尝试。惜乎,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齐如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寂寂无闻,这对我们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的优良传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