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藏族民歌——祁连雪域的诗韵长卷
2025年04月14日
字数:1,447
版次:03

唐镜涵


  在巍峨祁连山脉深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周边广袤地域,流淌着一首浸润千年岁月的艺术长歌——华锐藏族民歌。2008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古老艺术的崇高礼赞,更标志着其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独特价值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守护与传承。
  藏族民歌的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公元六世纪,吐蕃敦煌文献中已见雏形。因藏族聚居地幅员辽阔,气候与风俗差异孕育了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民歌流派。华锐地区隶属安多藏区,涵盖青海湟水以北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马蹄寺、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边缘地带。其中,天祝藏族自治县作为华锐藏区的中心区域,是唯一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地方,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天然使命。
  华锐藏族民歌在天祝及周边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敦煌古藏文史籍记载,古代藏族人早将民歌融入日常交流,至公元11世纪,“勒”体民歌在安多藏区兴盛,逐步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流传地域属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周边县区部分区域以及青海省所属的门源、大通、互助等部分地区。它扎根于雪山草原间的集庆宴会与生活场景,集娱乐、艺术、地域与民族性于一体,内容涵盖宗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与社会生产等,全面展现了华锐藏人对生命的哲思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更将伦理道德融于词曲中,堪称民族文化的“活态百科全书”。
  作为与婚俗文化深度融合的民间艺术,华锐民歌扎根本土土壤,形成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每一首民歌宛如一首优美动听的诗歌,蕴含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知识;演唱形式丰富,独唱、对唱、齐唱、载歌载舞及问答式各具韵味,曲调多以低沉忧伤见长,因此“勒”又被认为是“忧伤曲”。其中,“勒”(酒曲)用于敬酒,情调庄重热情而不失幽默,恪守“不涉爱情”的传统;“拉伊”(山曲,又称情歌),但与酒曲不同的是,山曲有严格的歌唱要求,长辈在场不能唱,兄妹之间亦不能唱,其表现手法婉转含蓄,唱法多样,风格典雅;长歌如《福禄绵羊歌》堪称藏文化动物解剖学,《创世纪三部曲》则以口传长歌表达了藏人对宇宙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均为华锐藏人智慧的结晶。
  时光淬炼下,华锐民歌宛如祁连山巅的皑皑白雪,化作滋养文明的溪流。其千年传承的曲调与歌词,承载着华锐藏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其内容浩瀚、形式多样、体系完整。保护这一遗产,需以文本记录与数字化技术并行,既留存丰富多彩的古老曲调,更挖掘其中的育人哲理、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
  尽管数字化记录与新媒体传播能保留华锐民歌形态并扩大影响,但其“去现场化”难以还原民歌传唱中“人、歌、场”交融的现场氛围,这是网络视听无法做到的。为此,天祝县自2008年起先后组织开展了“华锐藏族民歌原生态演唱大赛”“华锐藏族民歌唱响草原交流活动”等比赛活动;在多地建立了华锐民歌传习所,通过有趣多元的传习活动与生动创新的传习形式,向大众充分展现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让大家在现场氛围中体验民歌的文化内涵。这种转变使民歌从静态保护转向生活实践,既守护了本真性,又让“以歌会友”的民族交往智慧融入日常,促进文化认同与团结发展,同时,让华锐原生态民歌在现代语境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当电子乐器与千年古调共鸣,传统并未消解,而是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觉醒和重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诠释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将历史封存为标本,而是让古老智慧化作连接未来的桥梁,在时代浪潮中点亮华锐藏歌的诗性光芒,让祁连雪域的诗韵长卷,化作民族文化长河中不灭的灯塔,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