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2025年02月24日
字数:986
版次:03
王家年

镗锣洗,式样如铜镗锣的笔洗,敛口,扁腹,浅圈足,胎质细腻,造型小巧,线条流畅。洗内壁及外底施白釉,釉面光亮润泽,外壁施豇豆红釉,发色深艳,星点状绿苔散落分布,底心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官窑款,字体俊秀,布局舒朗。
豇豆红釉为清康熙时期新创的名贵红釉品种,由于所施铜红釉敏感易变,其呈色半由天成,经常隐现深浅不同的斑点,“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莹润无比,居若藓若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这种釉烧造难度极大,专供宫廷御用,多施于文房小品之上。
豇豆红釉镗锣洗,与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螭瓶、印盒、苹果尊合为一套,为康熙皇帝御制文房用品。这件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直径12厘米。造型小巧,釉色雅致,是一件难得的御制文房佳器。
康熙时期官窑创烧的豇豆红釉,色淡雅柔和,釉质细腻匀净如天鹅绒……笔洗外壁呈桃红色,带深红色晕点,器形完美展现这般研雅可观的釉色。豇豆红釉呈色千变万化,斑驳交融,可谓景德镇官窑创烧的重要製品之一。万历末年景德镇官窑逐渐停烧,至近六十年后,清宫廷在当地复设御窑,直接派员监理陶政。康熙二十年(1681年),臧应选奉旨前往景德镇任督陶官,开创新一朝制瓷盛世。
铜红烧製技法极艰,色正佳品为数极少,宣德以后几近弃烧,直至康熙时期陶工研发出新技法,方见复烧,并有所成。陶工为驾驭窑烧时流淌的釉药,先在生坯上以透明釉做底,然后用一端绑上细纱布的竹管蘸釉,从另一端吹气,将釉药吹到器面,最后再次罩透明釉入窑烧製。这种技法让釉彩产生自然而富有变化的多种色调,发色。
“豇豆红”是康熙高温红釉中可和“郎窑红”齐名和相媲美的另一个极其名贵的,也是仿明宣德宝石红的品种。豇豆红以淡粉红色,犹如红豇豆般而得名。浅红娇艳之色,像小娃娃之红脸,似三月粉红桃花之红片,如美女微醉之红颊,因此又有“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之雅称。这种红釉中闪现隐隐青绿色调,红釉色泽幽雅清淡,鲜润明快,烧成难度极大。雍正时期曾烧制过,但釉色灰暗,都属不成功之作,雍正之后已不再烧制。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仿品无论器型、胎质、釉色、历史沧桑感等和真品相去甚远。
红色历来被视作吉祥色,寓意大喜大乐,十分讨口彩,为上至官僚阶层下至黎民百姓所喜爱。红釉为难烧器物,在唐代,长沙窑偶尔出现了一团或一线红色。后来的元代釉里红,再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高温全色红釉瓷的诞生,成了瓷器史上的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