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哪吒2”里的中医药密码
2025年02月21日
字数:1,507
版次:Z0421_Print
  在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混元珠分裂的灵魔双生、太乙真人炼化的乾坤法宝、哪吒与敖丙的冰火对决……这些瑰丽的奇幻场景背后,实则暗藏着古老的中医药智慧。从炼丹术到经络学说,从阴阳平衡到情志疗法,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仿佛在演绎一部流动的《黄帝内经》。让我们拨开神话的云雾,探寻那些藏在奇幻世界里的中医药密码。
  电影开篇,天地灵气孕育的混元珠被一分为二——灵珠至纯,魔丸至邪,二者的纠葛贯穿始终。这一设定恰似中医理论中“阴阳失衡”的病理模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健康需阴阳动态平衡。若阳气过盛(魔丸暴烈),则生热证,出现面红目赤、躁动易怒(哪吒失控);若阴气过盛(敖丙背负龙族寒冰命运),则生寒证,气血凝滞(陈塘关冰封之劫)。
  片中元始天尊以乾坤圈压制魔丸戾气,暗合中医“热者寒之”的治则。正如《伤寒论》用黄连、黄芩等苦寒药清泻心火,乾坤圈的“束缚”实为调和阴阳的隐喻。而最终哪吒以莲花重塑肉身的情节,则呼应《本草纲目》中莲藕“通神明,补十二经脉气血”的记载——莲藕生于淤泥却洁净不染,恰似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过程。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炼丹需“飞伏九转”,电影中太乙真人以三昧真火淬炼灵珠,正是对“九转金丹”炼制工艺的艺术化表达。外丹术虽被现代科学证伪,但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却深刻影响了中药方剂学。例如,哪吒母亲殷夫人为安抚儿子特制的“安神汤”,恰似《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甘草为君调和诸药,小麦为臣养心安神,大枣为佐补益气血。敖丙疗伤时服用的“龙珠”(实为珍珠粉),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珍珠安魂魄,止遗精白浊”,现代研究亦证实其富含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镇静安神。
  哪吒脚踏风火轮翱翔天际,敖丙挥手凝冰封冻沧海,这场冰火交锋堪称中医“寒热辨证”的视觉化教学。《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法则,在影片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哪吒体内魔丸之热毒需乾坤圈“寒性”制约,敖丙承受的龙族寒毒则需灵珠“温阳”化解。更精妙的是,李靖夫妇为哪吒设计的“五行火焰阵”暗藏玄机。中医五行学说中,火对应心,主血脉神志。片中阵法以火克制魔性,恰似《丹溪心法》用黄连清心火以治癫狂。而敖丙的冰甲破碎时如珍珠母(中药材牡蛎壳)剥落,《神农本草经》正载其“主惊恚怒气”,暗示角色内心压抑的情感冲突。
  影片高潮处,哪吒与敖丙元神出窍,在经脉幻境中展开对决。那些如星河般璀璨的经络,正是《灵枢·经脉》所述“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生命网络。导演将手厥阴心包经设计为金色主脉,因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心受邪,恰如哪吒以“我命由我”冲破天命桎梏。而贯穿全片的情志疗法更值得深究。太乙真人以诙谐化解哪吒戾气,是《黄帝内经》“喜胜忧”的生动实践;申公豹因口吃自卑堕入邪道,印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言“七情伤人,先自脏腑”。就连哪吒与敖丙的“踢毽友谊”,也暗藏中医导引术“调和气血”的养生之道:宋代《圣济总录》记载,踢毽可“舒筋脉,通郁滞”,与现代社会“运动抗抑郁”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观众为哪吒逆天改命的热血沸腾时,或许未曾察觉自己已沉浸于中医药的智慧长河。影片中“人心成见如山”的困境,恰似中医“七情致病”的现代诠释;混元珠正邪相生的设定,暗合“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瑰丽想象唤醒沉睡的中医文化基因。那些曾被视作玄奥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学说,正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生物电检测等技术得到科学验证。当我们凝视银幕上翻涌的混元真气时,或许也在凝视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断绝的生命认知——那是一种将天地人视为整体的智慧,一份关于平衡与和谐的永恒追求。 (程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