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最大机遇融入区域发展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年02月19日
字数:1,979
版次:03
兰州海关
近年来,我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渐显,但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面广而不深”“量小且不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来,我省与15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均有贸易往来,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3674.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达65%左右。但贸易合作深度不足,近10年来,我省平均对每个共建国家贸易值仅23.9亿元(最高894.3亿元,最少1.4万元)。与此同时,我省与共建国家每年贸易值在200—400亿元间波动,总量不大,既没有持续增长态势,也没有大致平稳的态势,而是时好时差,稳定性、渐长性不强,反映出与共建国家贸易关系巩固拓展不足。同时,近10年来,我省对亚洲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占比达68.6%,对欧洲共建国家占比为8.4%,对南美及非洲国家占比为13.7%,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二是传统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新兴产业劣势突出。在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中,矿产冶炼企业与共建国家的外贸增速受到国际大宗矿产景气度的影响较大,装备制造特别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与共建国家的贸易不够稳定(2023年以前,此类产品出口共建国家不足千万元,且2023年以来此类产品九成以上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对其他共建国家仅有零星出口),农产品产业与共建国家的贸易未能在全国凸显优势地位(如2023年,我省对共建国家出口苹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牛羊肉仅占全国同类出口总值的6%、0.3%、0.4%、0.3%和2%)。在新兴产业中,以2023年为例,我省“新三样”出口共建国家仅有光伏产品448万。三是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协同联动不够充分有效。我省地处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之中,但如何与周边的京津冀、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协同联动、如何用好外部资源、如何拓展对外通道等等,尚未形成深入系统的规划,未有相关探索举措及工作机制。我省目前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的货物中,甘肃省的货物不足5%,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以促进甘肃省物流、经贸、产业的良性互动任重道远。四是物流通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铁路方面,据中欧班列网数据,2024年前11个月我省只发运去程中欧班列6列;中亚班列发运110列,同比下降21.4%。我省进出口货物通过国际货运班列发运占比不足10%。航空方面,中川机场无货运基地航空公司,货运航线少,目前常态化开行航线仅有阿拉木图、塔什干和香港三条,空运货物中属于甘肃省的仅1.9亿元,占全部空运出口货物总值的7.2%。公路方面,今年累计发运“卡车航班”18车,主要为汽车、日用品和食品等,货值200万。我省TIR备案车辆仅1辆,运力单薄,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五是开放平台能级未能有效提升。综合保税区“保税+”业态发展缓慢。利用粮食等指定监管场地发展与共建国家非配额类管理的亚麻籽等粮油加工产业企业规模小,相关配套产业不够齐全。我省与共建国家有贸易关系的重点企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高新特精企业都未在新区综保区落地,综保区土地利用率不足70%。肉类、冰鲜水产品、木材、粮食、水果等海关指定监管场所业务量很小,有的近年来没有业务,存在被取消指定监管场所资质的风险。这些反映出我省外贸“有平台无业务”“有政策无需求”的问题。
对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与共建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巩固金川、白银等头部企业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以及秘鲁、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的矿产合作关系。深入研究我省与共建国家贸易互补性和差异化,扩大“甘味”农产品、化工品、新能源装备、石油钻机等特色产品向共建国家出口规模。
二是加强与共建国家的产业对接合作,扩大贸易领域。与哈萨克斯坦、刚果、阿联酋、埃及等自然资源丰富国家联合勘探资源,扩大装备与工程设施出口。利用中亚粮食通道,延伸产业链,打造优质粮油加工基地,形成联动西北、服务全国、辐射中西亚、中东欧和东盟的农产品集散地。推动寒旱农作物、农机等产品向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口。
三是推动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提质增量。进一步优化省内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线路、运能和运力布局,着力培树我省班列品牌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兰州陆港与海港、边境口岸间建立铁海联运合作伙伴关系,研究推动公铁联运、海铁直运、退税港试点等政策落地。
四是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物流通道。推动中欧、中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行。依托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开辟国际直飞客货运新航线,培育全货机国际航线。培育跨境公路运输市场,扩大我省TIR车辆备案数量,提升公路运输对外贸的贡献度。
五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统筹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创新升级“区港联动”发展模式,推动“口岸+平台+通道+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兰州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取马鬃山口岸复通,有效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力招引培育一批与综保区发展契合性好、培育度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优化综保区产业结构,增强兰州新区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