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功能 构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支撑体系
2025年02月12日
字数:1,790
版次:03
丁巨胜
近年来,我省持续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着力强基础、畅物流、促产业、稳外贸,开放型经济活力日趋增强。一是争取政策取得新突破。加大向上汇报力度,推动“马鬃山口岸开通运行”列入国家新时代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意见,兰州作为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列入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实施方案。二是开放平台取得新进展。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公祭伏羲大典影响力持续扩大,去年首发中亚商品车图定班列、国际卡车班列、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国际班列,“一带一路”开放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三是对外贸易呈现新亮点。去年,全省外贸进出口贸易额615.4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居全国第1位,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7.7%、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7%。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39家,“甘味”农产品远销113个国家和地区。四是利用外资迈出新步伐。制定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工作措施,新设立外资企业54家,实际利用外资7991万美元,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88亿美元,16个外贷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6.1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外开放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一是唯一边境口岸尚未开通,陆空网综合交通网络仍需完善。二是外向型产业培育不足,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少、规模小。三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运费补贴低于周边省份,一些本地商品从外省出口。四是部分开放平台运营效果不佳,产业集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甘肃开放发展,去年9月在我省视察时提出,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国际班列运营规模和效益,强化甘肃在国家向西开放布局中战略通道地位”,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下一步,应以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为契机,加力畅通综合交通通道、现代物流通道、外向产业通道、能源信息通道,形成交通织网、物流架桥、产业夯基、贸易通达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综合立体网络。陆路方面,积极推进平庆、兰合、天陇、西成(甘肃段)铁路和兰张高铁武张段、宝中铁路中平段扩能改造工程,争取定平铁路、兰州铁路枢纽优化提升工程早日开工,谋划推动疆煤外送铁路,实施“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项目,大力提升通达畅联水平。航空方面,完成兰州中川机场三期转场投运和嘉峪关酒泉机场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平凉、临夏、天水机场建设,启动庆阳、张掖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密国际国内航线航班,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空中丝绸之路。能源方面,加速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川等外送通道建设,争取新增2—3条外送通道,谋划推进新能源制氢及外送项目,推动电力外送在覆盖25个省份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彰显甘肃作为。信息方面,加快推进庆阳数据中心二期、庆阳智能算力中心、算力监测平台等项目,打造西部算力输出基地,融入全国算力中线大通道,促进与中亚地区算力设施互联互通。
二是加快打造现代物流枢纽。积极推动马鬃山口岸复通,有效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枢纽节点城市和分拨中心建设,加快兰州、酒嘉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同步打造推进区域性、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优化完善国际货运班列补贴政策,常态化稳定运行中欧、中亚、中吉乌、南亚等国际班列,推动中亚商品车图定班列由每周1列加密为每周2列,提升货源组织能力和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
三是加快培育壮大外贸产业。聚焦特色农业、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巩固集成电路、石墨电极、石化装备等机电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扩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贸易规模,打造若干出口产业集群。大力引育外贸综合服务、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中间品贸易等领域优质外贸企业,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四是加快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创新升级“区港联动”发展模式,放大陆港、铁路口岸等平台作用,加快兰州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确保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保牌进位。推动兰州中川机场三期口岸查验设备设施建设运营,完善敦煌机场口岸功能布局,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海外仓。高质量办好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公祭伏羲大典等重大节会,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经贸合作,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添彩。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