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1+1+N发展模式 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
2024年11月29日
字数:1,401
版次:03
魏孔毅 榆中县委副书记、县长
近年来,榆中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笃定有解思维,迅速起而行之,倾力打造河湾村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样板,助推村集体经济点面开花、破茧成蝶。到今年三季度末,河湾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5万元,同比增长25%。
一是党建引领聚共识,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关键所在,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调度,两名县级领导包抓推进,研究制定了《河湾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计划》,高位推动12项任务落地落实。创新“1+1+N”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其他经济主体),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混合所有制公司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4家,注册资金120万元,吸纳110户村民参与。深入实施乡亲回流和能人回归工程,积极培育庭院经济、乡村电商、大象营地等经营主体,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5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源头活水”。
二是大抓产业聚动能,不断增加集体收入。结合河湾村二阴山区地域特点培育富民产业,多渠道争取各类资金1045万元,建成500亩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2000万株标准化蔬菜种苗繁育基地、50亩百合脱毒种球良种繁育基地、200亩中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通过科学化繁育、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订单化销售模式,联农带农1800余户,种植中药材1.4万亩、高原夏菜2.7万亩,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兴隆山南部生态旅游廊道建设为抓手,村社抱团发展,建成农家乐22家、民宿6家、特色露营地8处,村集体创收8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0万元,实现从收入“靠山吃山”转为涵养“金山银山”的明显转变。
三是改革创新聚资源,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统筹“初期输血”带动“后期造血”内在关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理核查出有效资产1800万元,可利用资源6200亩,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有力的基础。依托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16处闲置宅基地。联合科研力量和专家,实现重点产业种子种苗、人才、技术、装备、标准、产品“六大输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河湾村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持续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村民是最大受益者,应该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在集体经济确权、强化治理架构、创新经营方式、优化收益分配等机制建立上,切实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群众“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干”,形成党群同心、干群合力“大合唱”。
2.是坚持产业致富根本路径。发展村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实现百姓富、集体强。河湾村充分利用生态、气候等资源,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改造、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庭院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成立劳务输转、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既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又向产业融合发展要利益,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3.坚持集中资源办大事原则。发展村集体经济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握好“有效输血”和“自我造血”关系,统筹各方资源要素,引导人才、土地、资金等优质资源向乡村集聚,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激发内生动力。河湾村聚焦没钱干、没人干、没地方干等难题,坚持以资产经营型模式唤醒沉睡资产,以土地经营型模式盘活闲置土地,以入股分红型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一步步向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