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美轮美奂沈寿绣
2024年07月22日
字数:1,830
版次:04

程应峰


  我这里说的沈寿,是一位绣女,她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绣女,而是苏绣近代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苏绣艺术家,她为苏绣的复兴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美名蜚声中国刺绣艺坛,其作品震惊海外,被我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称为“世界美术家”。
  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宧,号天香阁主。后更名沈寿。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等八幅“仿真绣”作品祝寿。慈禧惊为绝世神品,随即懿旨沈寿绣为“宫廷绣”予以嘉奖,并当场御书“福”“寿”二字,分别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更名沈寿。随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在1915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盛况空前。毫无疑义,溶西画肖神仿真特点的沈寿“仿真绣”,声名远播,享誉中外,翻开了苏绣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874年,沈寿出生于江苏吴县。她自幼颖悟过人,七岁时就能为姐姐按色分绣线,劈丝,穿针渡线,随姐姐学绣;八岁绣制“鹦鹉图”,以绣艺闻名乡里;十一二岁时接触文学;十五六岁时绣艺渐扬苏州,二十岁时与定居苏州的浙江举人余觉结婚。余觉精于书画,见妻“刺绣之精,过于露香园”。便“半日废书,半日研绣”,为妻提供绣稿。十年后,沈云芝绣艺越发精湛,名声也越来越大。
  1910年,沈寿赴南京参加南洋劝业会,担任国绣总审官。期间,她点评得体,公允公正,人人信服。辛亥革命后,农工商部绣工科解散。在她的倡导下,江苏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绣艺新人。1914年8月,受南通张謇聘请,余沈夫妇同往南通。沈寿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兼刺绣教员。后来女工传习所改为绣织局,沈寿任局长。她除了向学员教授刺绣技艺,还要求学员学习现代绘画知识,掌握光影效果对作品的影响,她说:“昔之绣花卉无阴阳,绣山水亦无阴阳,常有一枝之花而数异其色,一段之山,一本之树,而歧出其色者,籍堆垛为灿烂焉耳,固不可以绣有笔法之画,与天然之景物。余憾焉,故不敢不循画理,不敢不师真形,虽谓自余始,不敢辞也。”她继承传统并吸收日本绣法和西洋画、照片的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被誉为“仿真绣、美术绣”,她本人也被誉为“绣圣”。除获奖作品外,她的《英国女皇肖像》《基督受难图》《万年青》《花鸟册页》《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等,均受到各方人士高度赞扬。
  沈寿与张謇共同完成的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对前人的针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总结了刺绣中常用的18种针法,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空白。同时,首次将西洋油画的光与影在中国刺绣上予以运用,彰显了仿真绣的艺术特色。她在《雪宦绣谱》中说:“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形,形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美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不是我刘海粟,而是沈寿。她是用绣针画出的素描。”
  沈寿曾这样阐述光与色的运用:“面光者色浅,背光者色深,侧者酌深浅之中以取和。”“言乎色,若余绣耶稣像稿本油画,绣意大利皇后像稿本铅画,皆本于摄影。影因光异,光因色异,执一色貌之而不肖,潜心默会,乃合二三色空于一针,肖焉,旋悟虽七色可合和也,分析之虽百数十色亦合而和也,故曰:色之用无定也。”她的意思是说西方油画、铅画、摄影因受光不同,产生明暗变化,仅用一种色线表现,达不到仿真效果。以故,沈寿潜心研究,用几种色线合并于一针来润色调绣,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也进一步说明颜色的使用必须和谐统一,灵活多变。
  沈寿在绣艺上独创的“仿真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针法多变,富立体感。沈寿绣吸收了油画艺术的用光用色,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绣线采用天然蚕丝经过特殊的染练工艺而成,其技艺要求极高,非一般绣工所能为,绣制时间长,必须精通刺绣工艺有绘画基础的艺人才能绣制。她在绣品上首用旋针、虚针来表现人物及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使作品色彩调柔和自然,灵动透气,美轮美奂,栩栩如生,无不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惊叹。正是“绣山山秀,绣水水流,江山如锦绣;绣只鸟儿,鸟儿飞走,绣花花香透。”怪不得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她为“针神”,赞她“能惰象物之真,能辩阴阳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