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一方水土,一方匾额
— — 清代陇南三仓河的匾额
2024年04月15日
字数:1,551
版次:03

尹国库 尹永杰



“工部世裔”匾



  

《漳州府志》

  三仓,位于武都区东南部,东接洛塘,南壤文县,西靠五库,北连月照。民国35年设乡建政,驻地坪头坝;清代以河命名,名曰“三仓河”,隶属磑纳里。有清一代行商坐贾之人,东进汉中,南下巴蜀,往来之间与秦文化、巴蜀文化交融濡染,形成了独具其地域特色的三仓河文化。加之清代三仓学塾发达,据清光绪叶恩沛修、吕震南纂的《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州守洪惟善于平(坪)头坝建义学一所,开其官学之端倪,后塌废。光绪九年(1883年),州守叶公复设平头坝义学。至此,木铎响于深山,人文蔚起;金声闻于南地,学校昌明。故,商贾之往来、学校之昌明是三仓清代匾额文化兴起发展之重要原因,亦是其文化基础。
  匾额之用,滥觞于先秦,始见于汉相萧何题写“苍龙”“白虎”两阙之匾额,发展完备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古有“无处不匾,无门不匾”之盛况,明费瀛有:“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之高论。对于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
  此匾,为三仓境内已知现存最早等级最高之匾,悬挂于三仓镇清光绪生员杜蔚故居,为钦命陕甘全省加五级纪錄五次金崇题,木质,磁青底金字颜体双款,上款:钦命陕甘全省加五级纪錄五次金崇;下款:生员杜蔚立。
  匾文:工部世裔。工部,古代官署名;汉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下设侍郎、员外郎等职。世裔,指世胄,意思是贵族后裔。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变乱,边疆形势危机,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入蜀任成都尹,又接替高适兼任剑南节度使,期间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作为自己的参谋,因此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当地杜姓宿老讲,他们的先祖系陕西杜氏,出自京兆堂杜氏一脉,与唐朝大诗人杜甫同出一族或其后裔,后辗转迁徙至此,故称自己为工部世裔。匾为木质,磁青底金字,字体雄健有力,敦厚端庄,点画圆满周到,不失威严,尤显神秘,其色鲜艳夺目,本为皇家专用,用此民宅,此为越制。窥此一斑,可知晚清地方大族势力增强,朝廷为嘉励和拉拢地方势力,放松了对匾额使用权的严格管控。据刘光瑞所著《中国匾额学》一书所论,当时制作一面这样的匾需用土漆10斤,黄金2两打金箔,用功半月。贴着金箔的“工部世裔”四个大字在磁青色的底色的衬托下,悬挂于生员杜蔚故居正堂之上,彰显着昔日其主人的地位之高和财势之大。
  上款:钦命陕甘全省加五级纪錄五次金崇。
  “钦命”指皇帝的诏命,此匾意指立匾者为皇帝任命,以显皇恩在身,无比荣耀。
  “加级”和“记录”是清代对官员的议叙奖赏制度。纪录有三等:纪录一次、纪录二次、纪录三次。纪录四次,即可加一级(加到三级,需十二次)。议叙加级食俸者,照所加之级支俸;加级给予升衔者,照所加之级换给顶戴(晋升官职)。《大清会典》:“凡议叙之法二:一曰记录,其等三。二日加级,其等三。合之,其等十有二。”清朝对官员议叙奖赏之法共分十二等次:记录一次,记录二次,记录三次,加一级记录一次,加一级记录二次,加一级记录三次。加二级,加二级记录一次,加二级记录二次,加二级记录三次。加三级,加三级记录一次,加三级记录二次,加三级记录三次。清代官员议叙的结果,是京察、大计和升职时评定官员政绩优劣等次的依据。加级可以抵销降级、罚俸等处分。
  金崇其人史料甚少,仅见《漳州府志》与《芷江县志》有只言片语可采。金崇,正白旗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署任沅州知府,于咸丰四年(1854年)任漳州府知府,同年离任。由上款可知金崇曾牧守陕甘,奈何史料有限详情难知。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