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非遗奇珍 ——永靖北乡“花儿
2024年04月15日
字数:1,304
版次:03
翟文伟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蒙古族等民族群众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因其流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为“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种类型(六盘山花儿也称“关陇花儿”“山花儿”)。其中,“河州花儿”普遍流传于甘、青、宁、新四省区,“六盘山花儿”流传于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临潭县、康乐县的莲花山、岷县的二郎山一带。“洮岷花儿”为甘肃独有。河州是临夏的古称,临夏是“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主要的发源地和故乡。永靖地处河州之北,素有“河州北乡”之称,所以流行于永靖的“花儿”,人们又常常称之为“北乡花儿”。
北乡花儿属“河州花儿”,其传唱曲调主要有“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北乡令”“白牡丹令”“三啦啦令”等。“北乡花儿”结构工整,每首一般为四句上下两章。前段比兴,后段本题,前后两段字数相等。曲调随歌词而变,“花儿”歌唱用北乡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花儿”是北乡人最喜爱的民歌。唱“花儿”被当地人称为“漫花儿”。无论农民、牧人、脚户、筏子手都善于触景生情,即兴编唱“花儿”来抒发情怀。唱“花儿”者不分民族、男女、老幼,也不受时间的约束。一年四季,农活忙不完,“花儿”唱不缓,山花开不败,歌声不间断。耿直爽快的庄稼汉们,在农作间隙,以歌代言,倾吐心事,诉说衷肠,赞扬政策,憧憬未来,用生动的语言和朴实的情感,描绘着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
“花儿”被北乡人称为“山歌”“野曲”。河州北乡人禁忌在庭院、村庄及有“避辈”处唱“花儿”,这就形成了许多“花儿”山场,又叫“花儿会场”。在河州北乡“花儿”山场有十多处,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山场有炳灵寺、罗家洞、白塔寺、岗沟寺四处。其中炳灵寺和罗家洞“花儿会”久负盛名。在这些地方的“花儿会”上各族群众有着对唱或独唱“花儿”的久远习俗。每逢农历三月十七、三月廿七、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等庙会节日,永靖及周边东乡、临夏、积石山、青海民和县的群众便汇聚在一起,成千上万人组成盛大的“花儿会”。花儿会上歌声如潮,对唱、独唱的擂台赛一浪高过一浪。白牡丹、红牡丹、黄牡丹、山丹花、野菊花、刺玫花不加修饰的遍地开放。不论田间、地头、山林、深沟,都能听到扣人心弦,如痴如醉的“花儿”。人人是歌手,处处是歌台,封山封不住唱把式的歌喉,禁令禁不住四面八方的歌手。“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白牡丹白的(者)耀人哩,红牡丹红的(者)破哩”。这就是北乡“花儿”的风采和魅力。
1959年6月12日,兰州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长在炳灵寺附近联合拍摄了一部以反映永靖人民战天斗地,为改变干旱面貌而劈山开石、引黄上山、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为题材的电影《黄河飞渡》。镜头中汹涌澎湃的黄河浪涛和高耸入云的积石石林,伴随着“花儿”次第涌出,令人心旷神怡。“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手扳住栏杆了过来;远处的尕妹我跟前来,手扳住胛子了唱来”。《黄河飞渡》在花儿的故乡一炮走红,这首《白牡丹令》也随之成了妇孺皆知的流行歌。(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