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人间情怀
2023年07月31日
字数:1,385
版次:04
史飞翔
最早知道陈平原先生是源于他的一本随笔集《学者的人间情怀》。斯书让我认识到陈平原先生是一个温情中蕴藏着激情的人,是一个有良知、也有激愤的人,有学人的智慧,也有普通人“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他是一位具有“侠客情结”的人,也是一位具有“人间情怀”的学者。后来我又陆续购买并阅读了他写的许多文史书籍,渐渐地就喜欢上他这个人了。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市。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陈平原先生曾无不遗憾地说:“念小学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进初中时碰上‘文化大革命’;刚刚在书桌前坐下,又说必须‘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制度,这才走进大学校园。”陈平原于1982年1月在中山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6月在中山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6月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时,陈平原已经33岁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岁月蹉跎,青春苍凉”。幸运的是陈平原在北大读博时的导师是著名学者王瑶先生。陈平原时常满怀深情地回忆起那一段美好时光:“先生习惯于夜里工作,我一般是下午三四点钟前往请教。很少预先规定题目,先生随手抓过一个话题,就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得意处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像放风筝一样,话题漫天游荡,可线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问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烟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王瑶先生指导研究生有“三大策略”:第一,不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二,不给学生出任何题目,只负责首肯或否定你的选题。第三,硕士论文不要超过三万字,博士论文不要超过十万字。
正是王瑶先生这种独特的以“闲谈”代替一本正经“授课”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陈平原。陈平原决心也像他的导师王瑶一样,做一条有人格魅力的“大鱼”,来让那些小鱼们尾随其后。小鱼游着、游着也就成了“大鱼”。陈平原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我希望学术做得好玩”。所谓“好玩”,就是要有吸引人之处,这样才能使人自发地来接受、理解,并使之成为自己学识的一部分。陈平原在讲鲁迅、周作人、章太炎、梁启超这些人的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好玩”。好玩两个字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难得的生命情趣。
陈平原是一位清醒的学者。他执著、严谨,重实绩、轻虚名。做学问如此,做人亦是如此。清清白白,书生本色。更难得是陈平原先生是一位具有人间情怀的大学者。无论是从事在图像与文字之间、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三者的互动、现代中国学术史,还是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他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陈平原从来就不是一个埋首书斋的人,相反他像中国传统的士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陈平原说:“人活在世间,总有遗憾。作为学者这种遗憾尤为明显。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走了那么多的弯路,并感叹所花精力与所获成就太不成比例。因此,我不大愿意算总账,只希望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在这一点上,陈平原与胡适先生很相似,他们都主张“建设”,而不是一味的批判。
陈平原曾这样披露他的心声:“既然曾经‘独上高楼’,明白坟场后面不一定是鲜花,还没有忘记‘有声音在前面催促我’,那就只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孔夫子以来几乎所有中国读书人共同的精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