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城市街头的邮筒
2023年04月12日
字数:1,109
版次:04

□ 刘 强


  那天下午,我办完公事后在城区闲逛,蓦然发现一只邮筒站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我走近它,比量一下身高,只比我矮一点点。它绿色外衣沾染一层薄薄的灰尘,微微张着嘴巴,上身镶嵌一个牌子:开箱时间周一至周五17:00,每天一次。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肚子,发出圆润的回响,仿佛在说:我已经很久没吃东西了,好饿。
  我徘徊在附近,不多时果然发现一个身着制服的邮递员骑着摩托车来到邮筒身边,取出钥匙娴熟地打开筒门,空空如也,没有一封信。邮递员跨上摩托车,一加油门,消失在如潮的人车中。
  邮筒是书信的驿站,曾经转达过人间美好的真情与期冀。可那天,我骤然觉得,这个邮筒虽然身居繁华闹市,却心存诗与远方,孤独地屹立,倔强地守望。
  二十多年前,我从中专学校毕业去异地谋生,开始奔波于各种招聘企业。有一次,来到一家私企应聘仓库管理员,首先要接受笔试。一张考试卷几十道题,多为初中各科目的基础知识,根本难不倒我。当我做到最后一道问答题时,还是怔住了,题目是: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言而无信”了?
  这是要我写关于复杂人性的作文吗?但题目下面没有留多少空白啊。再说,我刚刚走出校门,对“言而无信”这个社会课题了解不够,也写不出有深度的见解来。又为什么“言而无信”四字带着引号呢?苦苦思索中,我突然想到,前些日子我刚来到这座城市时,就迫不及待地给远在故乡的母亲写了封书信,告知她一切尚好,无须牵挂。但后来为了方便找工作才买了部二手手机,跟母亲联系改用手机,更方便快捷,不用写信了。这不就是“言而无信”吗?
  想到这,我“唰唰唰”写下一行字后交卷:因为手机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联系都在电话中说而不用传统的书信了。
  企业负责人给了我极高评价,说他几个月的招聘也没见到我这样的答案,诚挚邀请我加入这个企业。
  时光荏苒,一晃我已步入臃肿的中年。这些年来,书信完全成了陌生的名词,我一度忘记我最后一封纸质书信是什么时候写的,写给谁的。直到前不久,弟弟在故乡老屋的柜子里意外翻出一封保存完好的家信,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就是我二十多前写给母亲的那封,向母亲报告平安,表达自己要闯出一片天地的决心。我看到弟弟发来的信件照片,泪水倾泄,母亲已经不在,而那封信件被母亲生前收藏到最安全最稳妥的地方。
  书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留下了如青鸟传信、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等典故美谈。当我们重读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张籍“欲作家书意万重”、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诗句时,依然可以窥见书信在历代人们情感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读出其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而对于我,纵然我和母亲说过万语千言,都已消失在岁月长河里,唯独那封二十多年前的家书,永远记录着我对母亲的刻骨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