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顶职
2022年11月16日
字数:1,049
版次:03

□ 朱 辉


  有一个词如今已经消失,但它又不够旧,进不了《古汉语词典》。好在万能的网络上能找到它,那就是“顶职”。相关释义是:职工退休后,由其符合规定条件的子女按原编制参加工作。也称“顶替”。
  我们家第一个顶职者是我父亲,他在50年代末顶了爷爷的职,进了印染厂。爷爷曾是厂里掌握调色技术的第一人,解放前就拿着高薪。解放后公私合营,厂子后来成了国营大厂。爷爷拿着全厂最高工资,每月125元。据说这个工资水平不仅远超厂长,在我家周围方圆几里地内,都是“首富”。如今大侄子月薪奋斗到了两万,折算起来或许还低于当年的爷爷。
  父亲进厂之后,领导安排他做爷爷的工作,可能认为子承父业容易将工作做好。爷爷当初牢牢坐稳了厂里技术第一人的位子,靠得是悟性、勤奋和经验。父亲在悟性上似乎不逊爷爷,但远没有爷爷勤奋。解放后设备在更新,工艺在改进,靠爷爷传授的经验,不管用了。于是父亲在岗位上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直到退休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工资还略低于全厂中位数。
  父亲退休后,二哥顶了他的职,还是从事调色工作。二哥顶职是因为连续两年没有考上中专,厂里招工遥遥无期,不得已而为之。二哥很讨厌工厂,向往当个表演艺术家。可想而知,干得还不如父亲。幸亏那时爷爷已经去世,不然要气出病来。爷孙三代的表现,很容易让厂里人联系到“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
  退休后,父亲一度到一家港资企业打工。很快被老板提拔为“部长”,拿到了1500元高薪。然而不到半年就遭免职。原因是父亲有些小聪明,业务水平也还行,但看不懂方程式,弄不懂化学反应的原理,所以无法进行技术革新。
  “罢官”后的父亲回到家里,懊悔不已,想当初他让我学有机化工,自己竟然没有顺便看看书。按说他高中毕业,并非完全没有自学能力。
  “当初我从村里考出来,进了教育系统……”我刚结婚时,岳父常常在我面前回忆。好在妻子的奶奶94岁了,如今依然记忆清晰、思维正常,她对我们说,岳父是顶职进的事业单位。由于不好学,教不了书,所以进了后勤部门,退休时仍是普通科员。
  父亲、二哥还有岳父,当年顶职进的单位,在社会上都属于优质单位。可惜的是他们不够努力,最终都有点辱没被顶职者的名声。何以如此?想来还是因为得来全不费工夫。轻易得到的好工作,就像轻松追到的老婆,有些人难免不上心。
  到了90年代,顶职现象慢慢消失了。这是件好事,在清朝只有“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国营单位的工作岗位原本应该属于全民,如果内部职工可以代代世袭,这样的单位怎么会有发展前途?如今逢进必考,不仅保障了求职者公平竞争,还让企事业单位都能引进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