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生物制造产业转移风头 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新质生产力
2025年05月14日
字数:1,225
版次:03
孟宪刚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已达上万亿元,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化工、新型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我省生物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具备良好的生物制造产业基础;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研发能力较强,具备生物制造产业良好的人才基础。但尚未出台总体规划、发展规模较小、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尚未建立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基金、复合型产学研高端人才稀缺。为此建议:
一、加快制定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生物制造产业承接转移政策体系。2022年,省上发布了《“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然而,生物医药只属于生物制造的一部分。应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适度超前布局、分批有序推进,做到中试放大有承揽、成果转化有承接、扩量增能有承载,加快出台生物制造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二、强化规划引领,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生物制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在兰高校设立“合成生物学”专业,制定长周期的人才培养与人才扶持计划。我省目前有5所高校设置了生物工程专业,没有合成生物专业,应加大力度支持高校申报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同时通过设定特别岗位招才引智,重点吸引以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江南大学等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先机构的院士、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创建生物制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获批建设的生物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给予重金奖励支持。
三、加大科技项目支持,设立“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基金”。加大科研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以细胞治疗为主的生物制药、氨基酸合成为主的生物食品、以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脂PHA为主的生物基材料、生物酶制剂等方向的科研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支持规模化生产需要的合成生物技术等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对企业引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团队,开展重大技术研发的、符合条件的应优先纳入省级科技计划支持,为承接省外创新资源打开窗口。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链补链打造甘肃特色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一是优化生物制造产业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科研经费、资金、场地、人才等要素重点保障。二是吸引龙头企业落地甘肃。打造以生物医药、基因诊断、生物食品、酶制品、小分子肽、氨基酸产业为特色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对真迈生物、瑞德林生物、远大生物、安琪酵母等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三是研究制定我省私募基金业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优质私募基金落户甘肃。探索利用现有产业引导基金、科技投资引导基金等省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兰州、白银、庆阳、金昌、酒泉等地设立子基金,加快构建“基金+产业”招商体制机制,形成协调联动的股权投资体系,优先支持生物制造产业。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兰州交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