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延链聚集推动我省氯碱化工产业绿色发展
2025年05月14日
字数:1,503
版次:03
冯汉颋
氯碱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纺织、电子、农(医)药、食品和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随着全球氯碱行业需求迅速增加,我国氯碱行业发展迅速,产量约占全球一半,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国氯碱生产企业167家,年产能4704万吨,聚氯乙烯企业73家,年产能3050万吨。
综合产业政策、市场行情、下游支撑等情况来看,氯碱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政策约束性,市场空间不断饱和,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就全国而言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从产业政策看,烧碱属于限制类,新建项目需采用40%以上工业废盐的离子膜烧碱装置。从下游支撑看,建筑市场不及预期和环保政策约束,PVC、印染、化纤、造纸等重要下游产业,对烧碱长期发展支撑基础不稳固。从产品价格看,PVC期货从2021年最高点的13380元/吨降至当前的4916元/吨,烧碱 (32%离子膜液碱)从2022年最高点的1297元/吨降至当前的840元/吨左右,产品增加值和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从节能降碳来看,烧碱属于高耗能行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约束性将越来越严。
我省氯碱化工主要生产企业4家,总产能72万吨,主要分布在金昌、白银和兰州新区。目前我省氯碱化工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对氯碱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不足,比如PVC无汞工艺生产技术难以达到要求,项目无法实施。二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下游产业链深度和广度不够。三是产能供给不足,如甘肃银光聚银化工TDI和PVC扩产,急需40万吨氯碱产能配套氯气制光气,甘肃巨化氟化工高性能氟氯新材料项目需求90万吨氯碱支撑。制约发展的因素多,除政策因素外,作为高耗能产业,电价约占氯碱化工总成本的60%以上。
我省氯碱化工为配套冶金、光化和稀土产业而建,是不可或缺的配套产业。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现有氯碱化工产业已不能满足与相关产业耦合发展需求。为此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为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开绿灯”。学习借鉴福建等地有益做法,将打造氯碱化工原料生产基地纳入全省“十五五”发展规划,根据全省产业发展基础、产业链配套等情况,科学规划氯碱化工产业布局,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布局氯碱化工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企业设备、工艺及技术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推动产业延伸,为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拓空间”。根据我省氯碱化工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盐—液氯—甲烷氯化物—氟聚合物产业链;延伸烧碱—氯化氢—PVC树脂—PVC管材(管材管件、型材门窗、板材、薄膜)和烧碱—氯化氢—PVC糊树脂—软材(手套、人造革、输送带)产业链;紧盯未来产业,做强烧碱—液氯—光气—光化特种新材料(TDI、HTDI、PC、PDI)产业链;注重协同发展,耦合打造下游丁二醇、醋酸乙烯、氧化铝和纺织化纤等产品链及含氯医药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吸引更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向我省转移。
三、持续招大引强,为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加动力”。一是围绕全省氯碱化工产业现状,进一步摸清产能过剩省份情况,明确产业精准招商方向,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和目标企业清单,招大引强,引导氯碱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加强与下游企业合作,着力发展含氯精细化工产业,提升化工新材料产品占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构建氯碱化工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联动机制。
四、强化要素保障,为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添后劲”。加强与国家部委衔接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全省绿电优势,通过加强新能源供给、“源网荷储”等多种途径,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氯碱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集聚科研院所人才、研发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氯碱工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承载力。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