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有色金属产业优势潜能 提升我省产业转移承载水平
2025年04月30日
字数:1,622
版次:03
肖进银
我省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是国家镍钴铜等重要战略资源供应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镍钴铜新材料及应用融合产业带,为承接有色金属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依托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的硫化镍矿床资源优势,纵向构建镍钴铜资源开发—冶炼—精深加工—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横向耦合新能源电池材料、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发展成为镍钴基新材料产品体系最全、产业链条最长、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生产基地,10大镍钴铜新材料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其中4项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第一。二是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大力推进有色金属集群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集群共有金川集团、白银有色集团、甘肃海亮、金拓锂电等企业310家,形成了互促共生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2023年,集群营业收入达4705.5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222.53亿元。三是科创能力不断提升,建成3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内唯一的镍钴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20多项,突破“卡脖子”技术80多项,攻破世界难题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多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虽然我省在承接有色金属产业转移方面有突出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高端产品的技术指标与美日等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二是镍粉等高端产品规模相对较小,铜箔等产品品类还需扩充;三是省内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关联企业集聚发展效应还未充分释放,产业发展生态有待完善。为此建议:
一、持续优化集群主导产业。全力支持金川集团、白银有色集团深度参与全球镍钴铜资源配置,强化资源保障与原料供给质量。着重提升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促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进阶,持续扩大领先优势。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前瞻性布局前沿材料,靠前布局新兴材料、谋划布局未来材料等产业,促进集群主导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
二、完善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布局建设国家镍钴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平台,不断增强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完善“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机制,借鉴上海浦东“揭榜挂帅”服务平台做法,支持链上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分阶段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攻克一批“卡链”“断链”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三、培育集群优质企业队伍。不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企业梯度培育库,积极助力龙头企业进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行列,加速孵育高成长型瞪羚、独角兽企业,不断强化支撑集群高质量发展基础。建立健全“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共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一致性管控,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上相互嵌入、融通发展。
四、提升集群先进制造能力。大力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加大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技术创新推动集群高端化发展。搭建镍钴铜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示范体系建设,以数字赋能推动集群数智化发展。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促进资源能源减量化使用,推动冶炼废渣、尾矿、电石渣的资源化利用与环保化处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集群绿色化发展。
五、奋力打造世界一流集群。以金昌和白银为集群产业驱动轮,将兰州、武威打造为面向前沿材料和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功能区和转化应用功能区,与嘉峪关保持生产协作,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合作联动区,同时通过耦合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辐射全省,形成镍钴铜新材料及应用融合产业带。聚焦“招大引强、招新引高”,积极引进中下游合作企业,做强做优镍钴、铜铝加工等千亿级产业链,做精稀贵金属等特色产业链,共同开发高端新材料项目,使我省成为承接有色金属产业转移的高地。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