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路径探索
2025年04月23日
字数:1,944
版次:03
杨志平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思路举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激发高质量发展聚合力,让城市的人民群众生活在城市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
白银市历经70余年近三代人的艰苦奋斗,“白银一爆出新天”开启铜城规划建设发展的序幕,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主城区从10余平方公里扩张至近10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大”转向“内涵提升”成为必然选择。城市发展不能是“大拆大建”摊大饼式传统套路,造成城市存量大而品质低,土地及水电耗能高而价值链低,城市千篇一律而缺失特色等许多城市病。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内涵提升”为目标的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和实践的一大课题。
一、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支撑。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点燃改革引擎,加速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要素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城市大脑运营机制,持续推进“数字+”社区、教育、交通、医疗、文旅等场景建设,促进重点领域数字化运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智慧化运营水平,为城市更新提供智慧支撑。要创新开展包括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减少垃圾产生等促进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活动,以确保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二、注重引导多元参与。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制定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的规划实施方案为引领,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优惠税收、土地保障等政策措施,主导实施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同时,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城市更新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过程,需要专业人才和本土人才队伍的支撑,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为保障,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建立基层各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机制,实现多方参与、共治共赢,为城市更新构建有归属、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三、注重培植人文关怀。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解决好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需求,确保城市更新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要通过有计划地改造或再建,更新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区域和功能,从改善群众身边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积极营造更有温度的城市空间,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和需要。要加强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赓续城市历史记忆。要统筹城市建设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从构成城市安全风险的各类要素入手,对涉及城市安全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是城市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在城市更新中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绿色建筑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措施等方式,降低城市更新的环境成本,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口、产业和用地空间是个共同体,城市用地支撑着生活和生产聚集发展的空间,三者之间深度融合和适应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城市建设发展必须适应其需求变化而更新调整。
这里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命线,其更新程度和有效功能决定着高质量生产和高品质的生活,水电气热等设施服务于传统工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基础设施只有进行低碳绿色、智慧、安全更新等,才能向低产能高附加值转变,以摆脱传统的“大马拉小车”式建设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现象。特别是我市为代表“胡焕庸线”分化下的数十个西部中小城市更应该注重破例之举,破城市面积大而人口集聚少、运营成本高之局。二是城市的用地规划建设布局确定了各类相对固定企业布局。几十年来建成的厂房、仓储、物流等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形态,占地广,厂房大,粗放式建设经营,亩均产能低、耗能高,传统工业化发展基本上走到用地边际的红线,由于土地资源不可再生性与城市土地资源约束条件形成矛盾,因此只有坚持节约集约,三化改造、科技赋能、土地资源等要素重组,来重构新空间业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留白”,为城市更新提供支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作者系白银市政协副主席,市知联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