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宗庙——伏羲庙
2025年04月21日
字数:1,692
版次:03
刘志宏
人们常说,在中国“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洛阳,五千年文化看西安,八千年文化看天水”。天水虽然地处大西北,但其久远的历史文化,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明代建筑群,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伏羲因创画八卦,奠定中国易学基础,开启中华哲学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天水伏羲庙也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是天水人民怀念祭祀伏羲亘古功德的第一场所。
伏羲庙位于城区西关伏羲路,本名“太昊宫”,当地百姓俗称“人宗庙”,占地面积广大,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九座,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明代建筑技艺的精湛,更积淀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内涵。2001年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伏羲城的门楼,不过十分钟就到了伏羲庙。走进伏羲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而古朴的牌坊和大门。牌坊上悬挂着多块明清时期的匾额,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与天地准”和“开天明道”两块匾额。这些匾额不仅书法遒劲有力,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对伏羲创画八卦、揭示天地运行规律的赞颂。据资料记载,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伏羲庙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院内原有64棵古柏,为明代栽种,寓意伏羲六十四卦。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郁蔽天。
先天殿是整个伏羲庙的中心,庄严雄伟,质朴典雅。殿内泥塑伏羲坐像,体型魁梧、浓眉长髯,肌肤丰腴,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跣足,粗狂中神情聪慧凝重,且灵气逼人,俨然“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驻足在先天殿,仰读伏羲睿智的眼神中绽放出的光芒,不由得让人感叹他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服诸夷、纪龙官、画八卦十二大贡献,一举奠定了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一瞬间,我的眼前仿佛幻化出了伏羲教化先民们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创立农业、冶炼铜器的劳动场景,出现了伏羲穷究宇宙灵魂的严肃神情,看到了伏羲躬耕在渭水河畔,以自己的智慧放飞文明火花的大美……
伏羲文化无疑是天水悠久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三皇之首伏羲氏诞生于此,在这里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制嫁娶、创礼乐、立九部、制九针,引导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称为“羲皇故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说:“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可见8000年伏羲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影响之大。
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供奉和祭祀伏羲的庙宇。如淮阳伏羲庙、襄阳伏羲庙、微山伏羲庙、邹城伏羲庙、洪洞伏羲庙、台北市甘谷街伏羲庙等,但天水伏羲庙以其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时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加之天水又是伏羲的诞生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20多次视察题字,祭奠伏羲规格之高,海内外前来寻根祭祖的炎黄儿女之多,在华夏首屈一指赢得“华夏第一宗庙”的殊荣当之无愧。
天水伏羲祭祀是我国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早在《诗经·陈风》里就有描述。自明代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亲制祝文致祭以来,到清末的宣统皇帝,御祭达51次。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和甘肃省政府都要共同主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每年这天,天水各条大街上就已经鼓乐喧天,一派喜庆气氛。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齐聚天水,寻根问祖,祭奠伏羲,共同追念人文始祖“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