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谋深谋实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坚定不移推动我省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月02日
字数:1,607
版次:03

贾祥和


  我省有世界第三的镍产量、世界第五的钴产量,发展镍钴锰三元锂电池有着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池产业上下游企业不断在我省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与此同时,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新要求,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缺乏下游新能源汽车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的新能源电池本地消纳困难,成本优势无法显现。二是产业链协同不足。天水、酒泉、金昌、白银布局了电池产业,电池制造、上下游供应环节的联动效率不高,互补性不强,影响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专业人才有瓶颈。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以及熟练技术工人有着很大需求,但当前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匹配不均衡的问题,影响产业长远发展。四是金融支持需增强。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资金获取仍然存在障碍,需要更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产业链上小而尖的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与承接地利益共享”,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指导意见》。这为我们整合提升电池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需要我们谋深谋实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电池产业做大做强。为此建议:
   一、及早下手,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面对百年难得机遇,省上应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强电池产业统筹谋划,做好承接规划,全力引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策一专班”,补齐产业链上的短板弱项,尤其要助推重点引进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固态电池、汽车制造龙头企业,锲而不舍破解“卡脖子”难题,逐步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提升承载能力。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鼓励支持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地区建设用地向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倾斜,将盘活腾出的存量工业用地优先用于新能源电池领域重大项目、示范工程。统筹能耗和污染排放容量指标,优先保障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新建和技改项目的用能、排放需求。鼓励支持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地区腾出的能耗指标和碳排放空间,向新能源电池领域强链补链项目和技改项目倾斜。
  三、加快人才培育,夯实承接人才基础。制定新能源电池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在配套设施的建设与人才服务上下大功夫,全方位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既要有创新的平台,更要有产业、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适宜人才工作生活的完整链条,让真正推动企业产生重大科研效益的高端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我省。同时,扎实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合作攻关、协同育人,为产业转移汇聚人才资源。
  四、加强省级统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全省一盘棋,由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人才储备、高校特色等确定其重点发展的方向,重点扶持、鼓励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的地区优先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规避地区间恶性竞争,带动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借鉴浙江产业智能大脑平台做法,建立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管理规划、管理审批,坚决杜绝乱布局、乱审批,构建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电池产业发展生态。
   五、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转移产业加速落地。设立政府背景的创投母基金,积极引进风投、创投、天使投资基金等,加快推进“基金+产业招商”模式,形成基金领投、社会资本跟投、投资企业与政府联动的乘数效应。建立银企融合的有效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与银行、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力,建立中小微企业创新风险基金,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困难。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在园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我省特色产业的政策支持,并适当将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金昌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金昌市委员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