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氢能全产业链 为承接新能源产业向甘转移保驾护航
2025年04月02日
字数:1,403
版次:03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当前,全省新能源已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的新特征,已成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引擎。但是随着新能源装机快速发展,装机比例的提高,省内火电调峰压力陡增,新能源就地消纳压力陡增,河西地区新能源利用率已下降至83.34%。破解调峰电力不足、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储能,尤其是发展氢能全产业链,聚力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策设计,促进氢能产业加速向我省转移。根据氢能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我省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制约,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抓紧组建工作专班,研究新的《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纲要》及配套实施意见。应明确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推进氢能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作为、先行先试、突破障碍,紧盯产业和市场需求,跟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为承接氢能产业转移提供全面政策支持。
二、统筹规划布局,为氢能产业转移指明路径。依托张掖、酒泉等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富集的优势,着眼于“制氢”“储氢”,打造全省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依托兰州、兰州新区及附近区域的制造业优势,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兰石集团等代表性企业为支撑,打造“兰州氢谷”,加快构建“制储运加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陇东油煤气多种资源富集的优势,利用化工副产品制氢、用氢、加氢,布局氢能——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区,助推陇东煤化工、油气化工绿色升级。
三、实施创新驱动,助力氢能产业转移聚集。依托兰州省会城市和区域创新高地的优势,积极发挥兰州交通大学等国家级研究中心作用,健全完善氢能产业科技研发体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政研企合作。加大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研发,聚焦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共性技术开发,推动氢能产业科技升级。鼓励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氢储能+微电网装备”“多能互补联合调度智能化”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快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计量、检测、认证标准及体系建设,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编制,建立氢能装备评定制度,积极申请成立国家级氢能产业质量检测中心,制定氢能产业链发展路径和标准,打造氢能产业技术标杆和科技集聚高地。
四、强化场景应用开发,助力氢能产业加速升级迭代。围绕氢能交通、工业、储能多元化应用,通过合理布局,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在税收、补贴、降费等方面支持氢燃料电池车辆等示范性项目运营,以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倾斜,鼓励“风光氢储融”一体化、“油氢气电”综合能源站等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市场环境监管,控制限制石化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执行碳税、碳排放交易等价格机制,建立氢能交易中心,推动氢能资产化,探索开发氢能金融产品,强化投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进入,促进优质金融资源向相关产业聚集。
五、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技术向我省汇聚。积极引进丰田、本田等日本氢燃料电池领域发展领先的企业来我省投资,协调有关科研机构与企业,围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系统和车载储氢三大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协作;加强与美国、欧盟在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绿氢应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协同推进氢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