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游春图
2025年03月26日
字数:1,485
版次:04

路来森


  中国古代,有两幅著名的“游春图”:一幅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另一幅是唐代张萱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展子虔,隋代绘画大师,被称为“唐画之祖”,他的《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
  展子虔《游春图》,画面景象阔达,“春象”满满,“春意”盎然。
  远山,山势逶迤,渐行渐远;同时,又层峦叠嶂,幽深杳渺;山间,白云团团、块块、片片,飘荡其间,愈加衬托了山之高耸,和山之深隧,正应了宋人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所说的那句话:“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山近处,林木疏疏,层台楼阁,掩映林间;山间小道,蜿蜒伸展,流水,自上而下,潺湲沟涧;小桥,凌涧而架。山道上,行人多多,有骑马援辔而行者,有徒步拾级而上者,更有一老人,手拄拐杖,驻足而立,瞭望四野,游目骋怀,一派萧散飘逸之情状——是隐逸者,还是神仙人?而无论是何种人,何等状态,俱是呈现出一种舒缓从容、悠游自在的“游春”情态。山坡上、沟涧旁,草地、树木现隐隐泛绿之情状,杏树、桃树,星罗棋布,花正开着,杏花白,桃花红,可俱是“灼灼”耀目焉。
  山坡下,是一宽阔的河流。对岸,亦是皋埠层层、重重,只是相对于此岸的层峦叠嶂,略低一些,略缓一些。皋埠上,杏树、桃树愈多,杏花皎皎,桃花灼灼,灿然莹目。临岸,一垂钓者,正甩竿而起,而一旁观者,则注目波心“荡漾”处,似乎满目的期待和惊喜。河中央,一蓬船,正缓缓划行:船上三人,一人在前,两人在后;在前者,回望而语,居后者,端视倾听;船夫,一边摇橹,一边扭头回望,似是被船上三人的话语,深深吸引了——情趣盎然,情味盎然。
  整幅绘画,有云山层峦、林木皋埠、河流涧水、亭台楼阁、小桥游人、小船花树,物象,可谓丰富矣,可以说,给人一种活泼的自然之美,春意满满,春意漫漫。而最能够彰显春天景象的,还是“杏花、桃花”。河流两岸,杏树、桃树众多,杏花、桃花盛开,若然春风乍起,相信定然会呈现纷然而落之景象,于是,杏花漫谷,游春之人,便有了一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感受;桃花落水,于是,山下的那条河流,就成了一条“桃花水”,就叫人禁不住想到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萱,唐代著名画家。北宋《宣和画谱·卷五》,说他“善画人物,而于贵公子与闺秀之秀最工。”《虢国夫人游春图》,原图已失。现存之图,是张萱临摹的。这幅图的最大特点是:游春不见“春”,但却“春在无限中”。
  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姐,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该图画,所表现的就是虢国夫人及其家眷盛装出游的情景。所谓“不见春”,是指画面上,无花草树木,无小桥流水,所有能展现春天景象的“物象”,一无所有,所有者,唯“八骑九人”而已。八匹马,个个膘肥体壮;九个人,人人丰颐肥美,完全是唐人风采的时代写照。此等画面,也证实了唐人对时风的一些描写。史载唐开元天宝年间,清明前后:“长安仕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亦如杜甫《丽人行》诗中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润……”
  既然是“游春不见春”,那么“春”又在何处呢?“春”在春风满面上,“春”在春风得意时。看看那些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看看那一张张饱满丰腴的面庞,你就能感受到,此日,定是一个“佳丽”天,这一天,必定是春风骀荡、春气荡漾,满田野里,都鼓涨着勃勃的春之生机。所以说,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胜在春天的“意气”、“气势”,虽然画面无丝毫春天物象,但人物脸面所彰显的那份“意气”,那种“气势”,就足以使读者感受到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春气满满,春意无限了。
  真是美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