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渡口
2025年03月19日
字数:1,200
版次:04
陈 鑫
那时候的河面上,还是一片空空荡荡,没有桥,只能看见飘忽不定的白云和不时掠过的鸟群。沿岸临水而居的人们想跨越这条河,全得靠轮渡。
河,是淮水的一条支流,千百年来一直这样默默流淌,滋养哺育着两岸的土地。小镇就在河东,渡口就在镇西。
站在渡口,隔河眺望,对岸便是邻县的地界,这里的河面不过百余米宽,河水由上游一路悠然南下,至此水流益趋和缓,像顺滑油亮的绸缎。天气晴好时,水面没有沆砀的雾气,对岸的丘坡、草木、小路,甚至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可以看得十分真切。
从距离上说,两地相去并不算远,然而倘没有水上工具,则寸步难行。一艘平板渡船,成了联系两岸的唯一途径。这种渡船凭借着宽大的甲板,不仅可以轻松载人,也能运送货物、车辆等。
每天一大早,小小的渡口上就已经人声鼎沸,聚满了准备过河的人。男女老少们或挑着扁担,挎着篮子,或拎着蛇皮袋,推着自行车,有的是到市集上赶集的,有的是走亲戚回娘家的,也有的是学生上学去的。大家一边等船,一边聊天,这番热闹的场景常常惹得不知是谁家带的鸡鸭大鹅也耐不住性子,从袋子里钻出脑袋,七嘴八舌、南腔北调地跟着瞎掺和。
等渡船缓缓靠岸停稳,踏板放下,人们开始排着队依次登船。这时候船工师傅也会在一旁和大家打着招呼,帮忙往船上拿东西,不时提醒大家留心脚下注意安全,让年纪大的人和妇女小孩先上,维持登船的秩序。
船上的设施通常十分简陋,为了方便装运各种货物,甲板上一般是不设置固定座椅的,只能自己找还没堆放货物的地方站着。一些有经验的人会像现在乘火车买到站票那样,随身带个小马扎,上船后可以坐下来稍事歇息。船工师傅会仔细地检查船体平衡和乘载情况,没有问题后才会收起踏板,发动机器。船只在“突突突”的轰鸣声中缓缓驶离渡口,人们也怀着对新的一天的无限期待,目送一片土地渐行渐远,另一片土地越来越近。
这种渡船的船速一般都很慢,在河面上航行起来非常平稳。清晨的微风捎带着湿润的水气迎面吹来,船头鲜艳的红旗随风猎猎招展,令人神清气爽,心旌摇曳。放眼四顾,河水环抱,竟油然生出一种置身汀洲之感,视线所及,似乎哪里都是一幅美不胜收的乡野风光,短暂的旅途也因此变得充满趣味。
一艘渡船一天大概需要往返十几趟甚至几十趟,从早到晚为乡亲们服务着。谁家夜里遇到急事临时需要过河,只要打个电话,船工师傅也一定会风雨无阻地驾船及时赶到。
曾经,这样的渡口在这条河上有好几处。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交通愈加便利,河面上也架起了漂亮的现代化桥梁,有些渡口逐渐停用废弃,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小镇上的这一处却还在坚持,那条代表轮渡的虚线也还在地图上延续着它的生命轨迹。前段时间回去,看到原来的旧船早已换新,开船的师傅也由老船工变成了他的儿子。言谈间,年轻的船工对眼前的一切满含深情。他说,自己现在特别能理解父亲当初的想法,只要还有一个乡亲需要,他就会把轮渡继续运营下去。
小小的渡口,像一条乡情脉脉的丝带,联系起平常日子里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