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节 —— 驻足在地方志里的民间年俗
2025年02月17日
字数:1,426
版次:03
董 勇
正月二十三,是正月里最后一个大的节日,即燎疳节。在甘肃的许多农村,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日,家家门前都要柴火高垒,待到傍晚时分,各家先后点燃门前的柴火,顿时烈焰腾空,照得全村通明,成为民间年俗的落幕和结尾。
在甘肃地方志的记载中,燎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它或许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相关,历经岁月的流转,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年俗。
据史料记载:正月二十三日,俗称“燎疳节”。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才能祛除其邪气。燎疳之意,在于祛除疾病,使一年安乐康泰。燎疳的讲究颇多,一般持续3日。正月二十一日是迎疳日,二十二日是正疳日,二十三日为送疳日。燎疳可一家独自进行,亦可数家联合进行。柴禾以蒿类为主,再加各种谷物、蔬菜秸秆与当日院内清扫的杂物一并堆放,再投入香裱、纸炮和少量清油、食盐等。燎疳时,先将灶具如笊篱、勺、擀面杖及锅盖等在火上燎烤,然后全家老幼轮流跳越火堆,连跳三次,小孩由大人抱上跳过。待柴禾烧尽后,用木棒把火烬捶细,边捶边喊:“捶谷子”“捶糜子”。再用锨将火灰扬起,边扬边叫“扬麦子花哩”“扬高粱花哩”等等,俗称“扬五谷花”,观其花形以卜当年五谷丰歉之兆。把灰烬扬完后,全家人都捡大火星抛出墙外,一扔就看见一条弧形的火花线飞出,一边扔,一边喊“扔蝎子哩”“扔蚰蜒哩”“扔红眼子哩”,扔完“五毒”后,小孩们就用双脚踏剩余的火星儿,直至全部踏灭,一边踏一边还说“踏老鼠哩”“踏瞎老鼠哩”。镇原一带群众在燎疳日用黄裱剪人,俗称“疳娃娃”,老少均以香头去烧,身体哪个部位有病,即烧疳娃娃的那个部位,晚间即投入火堆烧掉。此日俗定食物各地略有不同,镇原早晨吃粘糕,合水等地食凉粉以清热排浊。此日送神送祖,当晚将灶神像揭下来同香裱放在盘子里,送到大门楼顶上烧掉,算作送灶爷上天宫。将敬奉的影图、家谱、香案撤去,将门画、对联等揭下烧掉。燎疳有“完了”之意,表示到此年事结束。
据记载:此日全家人逐一在煮干菜的锅内搅拌,称为“搅干”。晚上,在门口燃柴火跳越,称为“燎疳”,谓可消灾躲病。旧时,有的村庄扮天神串户驱邪,称为“断瘟”。有些地方流传“炸干菜”之俗,以为吃后不生疮病;有些地方人们会在燎疳前,将家中的旧物、破布等投入火中,象征着与过去的不如意彻底告别;有些地方燎疳后会用灰烬在院子里画上各种图案,寓意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通过甘肃地方志记载的民间年俗可以看出,燎疳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它是古老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过去,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而火灾、疾病等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威胁。燎疳节中的跳火等活动,其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驱赶邪恶,保护庄稼丰收、家人平安。
同时,燎疳节也是一个村庄凝聚力的体现。在这个节日里,整个村庄的人都会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堆柴草、跳火,分享节日的欢乐。这种集体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它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这个村庄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追求。
在现代社会燎疳节面临着挑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很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他们对这些传统年俗的了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同时,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燎疳节等传统年俗活动。但只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就能够让这一古老的年俗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民俗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