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协凝聚共识实践路径研究
2024年12月18日
字数:2,207
版次: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近年来我省地方政协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就是围绕我省地方政协凝聚共识方面的规律特点和其中的短板弱项所作的调查研究,期盼能对该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有所裨益。
一、突出问题
由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我省地方政协在凝聚共识工作中呈现出积极成效与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制度常态与短期行为相互并存的状态。
(一)凝聚共识的职能作用把握不准
基层政协理论研究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对如何充分发挥政协“一个专门”“三个重要”的独特作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在日常政协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建言资政、轻凝聚共识现象,没有真正把凝聚共识工作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履职活动中,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凝聚共识工作渠道,更好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方面思考谋划得不够。
(二)凝聚共识工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基层政协结合实际制定了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实施意见,但凝聚共识工作对基层政协而言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政治引领、凝聚共识等工作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尚未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凝聚共识工作不够规范,成效不够明显。
(三)凝聚共识的渠道不够宽广
凝聚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政协委员的凝聚共识工作、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广泛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基层政协凝聚共识更多的是注重通过理论学习、专题培训、谈心谈话做好政协机关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队伍内部的凝聚共识,但在面向社会传播共识、加强对外交流交往等方面,因基层政协工作基础薄弱、人员力量薄弱的因素影响,使得基层政协在探索凝聚共识实现路径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大胆创新探索,引领带动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群众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等方面做得不够,效果不明显。
(四)凝聚共识的成效不够明显
基层政协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限制,在宣传贯彻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广泛协商、建言资政、联系群众、与社会各界各阶层各方面合作共事中凝聚共识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是基层政协民主党派作用发挥不够。由于县级很少或基本未设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除了中共党员委员外,大多的委员均属无党派人士,同省、市级政协相比,民主党派组织在政协组织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二是界别优势作用不突出。政协换届时受结构比例影响,委员提名受到限制,界别之间不平衡,但有的界别人数较少,无法开展正常界别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界别作用的发挥。
三是委员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政协委员中公职人员占比较高,组织委员开展集中学习、履职活动难度较大,往往将这部分委员教育管理依托所在部门、单位,导致委员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够。
二、优化路径
地方政协必须立足于统一战线组织的功能定位,从多个方面切入,着力强化凝聚共识。
(一)在思想政治引领中凝聚共识
1.在党建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首先要切实履行政治领导责任。地方政协要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地方政协工作深度融合,加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正确的政治站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下加强团结、凝聚共识。其次要加强政协党组织和党员委员的党性修养。地方政协党组织和党员委员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培养政治能力,严守党的纪律,保持优良作风,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政协建设成为团结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再次要加强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为政协委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提供载体。
2.在深化学习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党员委员和政协机关的领导干部作为地方政协工作中的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主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好地参政议政、进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教育制度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学习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要将政协的集体学习和委员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把学习教育和履职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将学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3.在履职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首先要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协商议政,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要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协商民主形式,优化建言献策机制,畅通政协委员协商议政的渠道,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国是讨论创造条件。其次要优化政协履职工作制度机制。优化议题选题、调查研究工作、宣传教育等机制,优化政协议政工作程序,鼓励政协委员广泛参与实践。完善制度格局,建立健全学习、履职、政协系统联系、评议评价等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推进。拓宽协商议政平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拓宽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工作平台,帮助政协委员在线上就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协商建言。最后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在增进一致性中尊重多样性,在包容多样性中寻找一致性,鼓励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理性对话,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汇聚起共襄伟业、共促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
一、突出问题
由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我省地方政协在凝聚共识工作中呈现出积极成效与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制度常态与短期行为相互并存的状态。
(一)凝聚共识的职能作用把握不准
基层政协理论研究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对如何充分发挥政协“一个专门”“三个重要”的独特作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在日常政协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建言资政、轻凝聚共识现象,没有真正把凝聚共识工作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履职活动中,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凝聚共识工作渠道,更好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方面思考谋划得不够。
(二)凝聚共识工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基层政协结合实际制定了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实施意见,但凝聚共识工作对基层政协而言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特别是政治引领、凝聚共识等工作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尚未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凝聚共识工作不够规范,成效不够明显。
(三)凝聚共识的渠道不够宽广
凝聚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政协委员的凝聚共识工作、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广泛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基层政协凝聚共识更多的是注重通过理论学习、专题培训、谈心谈话做好政协机关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队伍内部的凝聚共识,但在面向社会传播共识、加强对外交流交往等方面,因基层政协工作基础薄弱、人员力量薄弱的因素影响,使得基层政协在探索凝聚共识实现路径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大胆创新探索,引领带动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群众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等方面做得不够,效果不明显。
(四)凝聚共识的成效不够明显
基层政协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限制,在宣传贯彻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广泛协商、建言资政、联系群众、与社会各界各阶层各方面合作共事中凝聚共识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是基层政协民主党派作用发挥不够。由于县级很少或基本未设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除了中共党员委员外,大多的委员均属无党派人士,同省、市级政协相比,民主党派组织在政协组织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二是界别优势作用不突出。政协换届时受结构比例影响,委员提名受到限制,界别之间不平衡,但有的界别人数较少,无法开展正常界别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界别作用的发挥。
三是委员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政协委员中公职人员占比较高,组织委员开展集中学习、履职活动难度较大,往往将这部分委员教育管理依托所在部门、单位,导致委员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够。
二、优化路径
地方政协必须立足于统一战线组织的功能定位,从多个方面切入,着力强化凝聚共识。
(一)在思想政治引领中凝聚共识
1.在党建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首先要切实履行政治领导责任。地方政协要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地方政协工作深度融合,加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正确的政治站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下加强团结、凝聚共识。其次要加强政协党组织和党员委员的党性修养。地方政协党组织和党员委员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培养政治能力,严守党的纪律,保持优良作风,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政协建设成为团结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再次要加强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为政协委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提供载体。
2.在深化学习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党员委员和政协机关的领导干部作为地方政协工作中的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主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好地参政议政、进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习教育制度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学习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要将政协的集体学习和委员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把学习教育和履职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将学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3.在履职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首先要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协商议政,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要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协商民主形式,优化建言献策机制,畅通政协委员协商议政的渠道,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国是讨论创造条件。其次要优化政协履职工作制度机制。优化议题选题、调查研究工作、宣传教育等机制,优化政协议政工作程序,鼓励政协委员广泛参与实践。完善制度格局,建立健全学习、履职、政协系统联系、评议评价等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推进。拓宽协商议政平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拓宽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工作平台,帮助政协委员在线上就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协商建言。最后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在增进一致性中尊重多样性,在包容多样性中寻找一致性,鼓励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理性对话,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汇聚起共襄伟业、共促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