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糊匠
2024年12月02日
字数:1,153
版次:04
刘志洲
小时候在农村,人们除了住窑洞外,房屋基本上是土木结构。往往是墙上架大梁,大梁上立檩,檩上放椽子,然后再铺上细竹子、小木棍、细硬柴等,再用大渣泥盖严,最后铺上一层青瓦或红机瓦。这样的房屋,从里面一看,泥墙、大梁、檩子、椽子等都裸露在外,既不美观,还容易落灰尘、不卫生。
不管是窑洞还是房屋,天长日久烟熏火燎,屋顶和墙面积满污垢后,黑乎乎的,影响屋内的光线,就不得不找人收拾,因此,糊顶棚这个行当便逐渐兴起了。人们把用纸或布等材料,糊饰房间内部墙壁顶棚并以此为业的匠人,统称为裱糊匠,有的地方也简称为“糊匠”。
秋天冷风吹来的时候,很多人家都要换窗纸、糊顶棚,尤其是进入腊月,很多地方都有扫尘除旧的习俗,旧的顶棚、墙纸要揭下来重裱,裱糊匠就常常忙得不着家,为了生计,有些人就连大年三十还在外忙活。特别是有子女结婚,婚前不可忽视的一件事就是裱糊新房。
裱糊匠的主要工具有刷糨糊用的手笤帚、裁纸刀、排刷。这些工具中,就数手笤帚关键,最好是用质地较软的谷子或小米的秸秆做成。裱糊一个房间,还得用四五百张毛边纸、100多根高粱秸秆、四五斤白面、二斤左右二寸铁钉,以及一些线麻绳和少量细铁丝。
正式进入裱糊工序时,先糊顶棚,再糊墙面。糊第一张纸最重要,这也是考验裱糊匠手艺好坏的关键。这时的裱糊匠,小心翼翼地在秸秆上抹好糨糊,拿着纸张反复比量,先把纸张的一边与秸秆平行贴好,再拿笤帚轻轻一扫,第一张纸就平展展地糊在了顶棚上。糊好第一张,后边就顺利了,一个人在前面抹糨糊,另一个人两手拎着纸,两端里口对准上一张纸的边缘,轻轻平粘到棚顶的秸秆上,一张张、一排排紧挨着裱糊,糊完第一层再糊第二层,最后裱糊墙壁。裱糊第二层时,一个人先在桌子上把切好的纸张刷好糨糊,师傅用牙叼着笤帚背儿,一手拎着纸的一角,对正前一张纸的左侧外沿,另一只手用笤帚往上托送的瞬间轻轻用嘴一吹,纸张随即冉冉飘起,再迅速用笤帚往外连扫几下,一张白纸就裱糊在了顶棚上。
糊顶棚不光是个技术活,还非常辛苦。工作时要仰面朝天,颈椎相当费力。和纸张打交道,必须细心才能确保垂直方正,漂亮美观。动作要麻利、准确,不然刷上糨糊的纸张就会脱落或起皱。一些技艺不好的裱糊匠,在生意不景气时,为了生计,还不得不兼做灯笼、风筝和丧葬祭祀品等零活,以补贴家用。
在裱糊匠的精心努力下,一间洁白、整齐的房屋就收拾出来了,临走时,裱糊匠还会根据主人的喜好,用红纸剪上囍字、鸟雀、动物等剪纸,贴在屋子的正中央,顿时整个房屋都变得亮堂又喜庆。那时的裱糊匠,是备受人们尊重的手艺人之一,即便裱糊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主人家里新买的桌子,主人也不会流露出不高兴,相反还会赔着笑脸,给裱糊匠打打下手。
现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裱糊匠在不知不觉中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生活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