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九次常委会会议 (发言摘登二)
2024年09月30日
字数:7,261
版次:04


  

突出重点综合施策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张旭晨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

  “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沙化土地面积大、生态用水保障不足、没有配套专项资金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扎实推进系统治理。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在主要风沙口、重点沙源区及沙尘路径区营造固沙林带和沙漠锁边林草带,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组织实施陇东、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持续巩固拓展生态治理成效。围绕提升林草覆盖率、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三个指标,科学谋划申报“三北”工程建设项目。
  二、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坚持以水定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科学确定防沙治沙模式。坚持保护优先,人工修复、封禁保护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部门协同,优化调整水资源分配体系,统筹安排“三北”工程生态用水份额。加强重点生态工程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将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作为“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纳入规划,设立专项组织实施。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生态保护修复、绿色有机产品、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方面,加快优质生态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有效对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实现产业增强、产值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荒漠化防治领域交流与合作。加强省区交流合作,开展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加强与蚂蚁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等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合作,推进我省荒漠化治理工作。
  四、完善机制强化支撑保障。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发挥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科技支撑协作机制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进一步压实党政主体责任。按照省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落实措施,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和绿色金融产品。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和“八步沙精神”,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力度,讲好甘肃防沙治沙故事。
  

关于建立祁连山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试验区的建议
杨兴国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气候变化关键事实不可避免,生态安全风险日益加大。另一方面,祁连山应对气候变化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
  一、构建祁连山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安全屏障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气候变化风险态势。整合优化分属各科研院所及各部门的监测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建设涵盖冰冻圈、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立体综合生态监测网,构建共建共享共用的祁连山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打造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科学试验研究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
  二、立项开展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风险预警技术的科技攻关,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安全影响研究,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约束背景下冰冻圈、森林等各子系统变化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赢得主动,引领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方向。
  三、打造祁连山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试验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典范。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生理念,聚焦黑河流域,利用气候暖湿期,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固碳减排为主线,统筹考虑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局地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分区施策,核心区封育保护,增雨雪护冰雪;缓冲区治理草原退化,实施轮牧休牧;绿洲区科学配水,发展节水农业与零碳生活;外围荒漠区防风固沙,发展清洁能源。主动探索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的典型生态安全屏障区,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逐步实现冰冻圈—森林—草地—绿洲—荒漠生态子系统之间的正向耦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传播成就,为绿色护航“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祁连山经验”,构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国际试验区典范。
  

强基础治污染 守护一河清水
王宏省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近年来,兰州市推进黄河流域兰州段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排水设施还有欠账,洪道治理和河湖库“四乱”监管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改造提升水污染防治设施。落实排放源控制和排污口监管,抢抓国家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城市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全市40个入河排污口的分类整治。加快城区雨污管道分流改造,同时引进海绵城市理念,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消纳自身雨水,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已完成提标改造的全市12座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持续达到一级A标准。
  二、加强黄河干支流河道保护治理。压实各级河长制责任,坚持“清存量、遏增量”,持续性、规范化开展河湖库“清四乱”行动,常态化清查涉河项目,整治侵占河道、违法违规搭建等行为,严防非法采砂。在黄河风情线核心区域完善设施、绿化美化,延伸区域重点修复河道生态原貌。将湟水、大通河等河道全部纳入治理范围,“一河一策”分类施策、精准治理。
  三、加大排洪沟道整治力度。把排洪沟道治理作为防治水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重点。把主城区重点洪道纳入生态湿地修复范围,实施两岸绿化、清理违建、洪道生态廊道和小游园建设等工程。
  四、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强化对沿河区域和周边农村的整治,加强标准梯田改造和淤地坝建设,实施封山封坡、育林育草、坡改梯、拦截泥沙等措施,强化水源涵养能力,使泥沙不下山、污水不乱流。
  五、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管。聚焦黄河水质稳定达标,建设“监测+研判+预警”系统,在黄河兰州段建设覆盖国控和省控断面、重要支流汇黄口、相关县区交界处等关键点位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智能化监控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在干、支流及洪道等重点区域,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核查等措施,推动“人防”向“人防+技防”转变。
  六、省级层面加强协调、给予大力支持。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协调力度,推动兰州与白银、定西、临夏及青海西宁、海东等上下游城市联动合作,推广应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跨区域协同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做到一河净水送下游。建议省上对兰州市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帮助兰州市争取国家支持。指导兰州市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等工作,多渠道增加投入,推动项目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切实做好张掖湿地生态用水文章
高云虹 省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近年来黑河来水量减少,湿地资源面临着因缺水导致的退化风险。一是湿地用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被退化。三是地方财力有限,保护资金短缺。为此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确定湿地用水指标。持续做好重点湿地生态指标监测分析,深化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单位交流合作,开展湿地水资源调查,探索开展重点湿地区域地下水监测,科学测定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地下水、地表水状况。结合开展土壤、动植物指标监测,科学分析水资源与维系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系统关系,核算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湿地生态用水需求,为科学保护修复湿地、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数据支撑。
  二、筑牢生态屏障,保障核心区域用水。请求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适度增加黑河张掖境内生态用水量,建立健全黑河流域生态补水机制,发挥黑河湿地涵养水源、调洪蓄水、阻挡沙漠侵袭等作用,补充区域地下水,有效缓解枯水期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缺水问题,促进湿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立青海、甘肃、内蒙黑河湿地生态跨区域大保护格局,统筹优化黑河水资源分配指标,着力强化黑河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在黑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建设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河西地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制定《湿地保护权责清单》,落实湿地名录和分级管理,形成市县联动、部门联合、齐抓共管湿地生态的良好局面。
  三、抓好项目建设,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围绕“三北”六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和拓展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空间和历史机遇,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资金特别是生态补偿项目的投入。支持市县抓好项目储备,做到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通过水务、林草、湿地等行业生态项目的实施,确保河西地区水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同护绿水清波 共守大河安澜
高永平 省政协委员,定西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近年来,定西市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成效。但还存在顶层设计指导不够完善、生态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系统做好甘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编制。建议省政协发挥智力密集优势,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围绕谋划和编制“甘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示范区建设规划”开展调研,提出相关意见建议;积极邀请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规划工作来甘调研,指导工作,推动规划的编制和申报工作。
  二、积极谋划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建议省上统筹,加强定西市、甘南州、临夏州协同联动,谋划实施洮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加强定西市、天水市、宝鸡市协作配合,统筹谋划渭河跨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及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调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生态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6大工程,为我省陇中地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提供有力项目、资金、政策支持。
  三、尽快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水平。建议省上主管部门牵头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增设国家级水土保持监测点,着力推进智慧水土保持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要求。
  四、大力支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近年来,全省各地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设管理模式,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但目前的小流域治理还仅仅停留在以水利部门主导、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治理,缺少全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治理。要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通过对山、水、田、林、路、村等的一体化、系统性、综合性治理,形成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提升引洮工程调水质效。定西市自2018年通过引洮工程进行河湖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干涸河湖面貌,解决了因干旱造成的渭河、关川河及其支流的断流问题,水生态恢复效果明显。由于新变更的引洮工程取水许可未明确批复生态用水量,水环境、水生态恢复明显变缓。按照“稳步优化调整‘八七’分水方案”的要求,建议省级层面协调争取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核定引洮工程河湖生态补水量,助力定西境内渭河、关川河等陇中干旱河流复苏,促进河湖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
  

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筑牢守好祁连山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兰永武 省政协委员,肃南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近年来,肃南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依然不顺、保护区内火灾隐患突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快理顺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与青海省协同,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尽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获批,从祁连山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建立管护中心、地方政府、乡镇村、当地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协同参与治理的模式,调动发挥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群众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持续加大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争取国家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资金支持和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综合补偿、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做好与生态补偿试点相关的重点区域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实施祁连山生态治理、林业草原生态廊道、防火道路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科学测算生态公益林补偿、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助和保护区移民搬迁补偿标准,确保农牧民群众收入不因保护生态而减少。
  三、建立流域生态多元补偿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建立黑河、石羊河和讨赖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一次性补偿和长期性补偿、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等多元生态补偿模式,根据水质质量、来水流量的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补偿方式,设立上下游生态专项补偿资金,用于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使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四、设立科学合理放牧“开发期”,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适度利用祁连山保护区内的草原,设立放牧“开发期”,每年确定几个月或禁牧三至五年后的次年作为轮换放牧期,并以牧民传统生态文化规范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合作机制,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探索生态资源产品价值转化途径,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保护区群众经济损失保障机制,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根据《甘肃省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等相关规定,切实将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损害补偿等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专项补偿资金,使保护区内农牧民群众因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能够得到及时补偿。
  

加强兰州市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 助推南北两山绿化
 王治业 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

  目前,兰州市城市污泥大部分采用填埋处置,年填埋量大,处理方式较为单一,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长期以来因供水不足、土壤保水性差、养分匮乏等原因,导致绿植成活率低,绿化成果不够理想。综合以上两点,建议考虑将兰州市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于南北两山绿化,使其“变废为宝”,达到“一举双得”效果。但兰州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尚存在缺少适合本地特点的可执行地方标准、废弃物堆肥产业链建设不完整等制约因素。为此建议:
  一、加强对兰州市城市污泥的常态化检测。建立污泥堆肥施用基地,长期监测,为制度制订提供基础数据,对污染提前预警。
  二、借鉴经验和做法。在常态检测达标基础上,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以及省内张掖市污水处理厂做法,将污泥加工处理成肥料或有机土,用于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在南北两山创建“城市污泥利用试验区”,如效果明显可扩大范围推广使用。
  三、制订标准。结合兰州市土壤、污泥实际情况,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符合当地条件、系统性操作性强的污泥堆肥、土地利用技术标准规范。
  四、政府保障。由市政府承担污泥处理的主体责任,接纳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入污泥处置运行体系。政府投资和建立收费体系,在补贴和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制订污泥堆肥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加强污泥堆肥宣传和施用引导。建立污泥堆肥施用示范基地(如重点国土绿化、大型平山造地绿化、生土熟化等),打消公众对污泥堆肥的偏见和恐惧心理,推动污泥堆肥产业的发展。
  六、依托科技手段。依托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建立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堆肥系统,从而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结构。通过科技攻关,研发制备污泥综合利用生产绿化肥料技术及其专用装置,与我省已有相关科研成果(如好氧发酵反应器、生物除臭反应器滤塔相结合的工艺体系)相结合,实现污泥处置产品的稳定资源化、环境生态化、物质循环化。
 

高位统筹协同联动 推动“四水四定”落实落地
李长春 省水电设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目前,我省落实“四水四定”,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二是行业之间联动不够,合力尚未发挥。三是政策不够协同,地方落实有困难。一方面考虑资源承载能力要“控水”,另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要“灌地”,政策上不够协调,地方在落实“四水四定”时无法有效执行。四是计量监测、监督管控手段支撑能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清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是我省基本水情,全省年均降水量只有279毫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4%,72%以上的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1/2和1/4。特殊的水资源条件和时空分布特征,决定了我省在水资源利用中必须过好“紧日子”,构建与水资源相适配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省水资源短缺形势将更加严峻,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管水用水,坚决落实“四水四定”。
  二、做好整体设计,高位统筹推动。“四水四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水利行业很难实现,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和产业结构布局,综合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各部门,进行系统谋划推进。
  三、加强计量监测,切实摸清底数。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农田、林草灌溉面积等数据,各行业采用的统计口径尚不完全统一,用水量统计数据还不够精准,应尽快制定方案、摸清底数,为落实“四水四定”提供基础支撑。
  四、加强政策供给,解除政策制约。落实“四水四定”不是“一刀切”式的管控,而是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比如对河西走廊耕地面积大、农业用水居高不下、水资源超载等问题,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退地减水、作物轮耕轮休等政策。
  五、坚持尊重现状,科学有序推进。落实“四水四定”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增量”,也要逐步退减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存量”,解决“存量”问题更加艰巨和复杂,要循序渐进推进。
  六、优化水网建设,推进水资源空间均衡。我省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在空间上不匹配,只有通过重大引调工程建设,促进全省水资源空间均衡,才能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深入落实甘肃水网建设规划,推进白龙江引水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四横一纵、九河连通”的省级水网主骨架,统筹省、市、县各级水网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