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华夏服饰千年风采 ——《中华霓裳》
2024年07月22日
字数:1,651
版次:03
刘昌宇
“云想霓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服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风尚和习俗,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中国纹样学者、广西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黄清穗的《中华霓裳》(中信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一书以时间为线,跨越7段历史时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中华服饰的形制变迁与细节之美。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随着饲蚕和丝纺的发展,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时期,“礼制”的文化内涵强烈地映射到服饰制度的阶级内容中。从此,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开始走进礼制的大体系,华夏服饰中的独特文化精神内涵由此发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其中传统服饰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流转千载的东方美学,早已与服饰融为一体,流入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中。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近年来,不管是精美绝伦的马面裙,还是典雅华贵的旗袍,都不断出现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每年的高考期间,老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穿上精致旗袍,以“旗开得胜”的美好寓意,祝愿万千学子金榜题名,更是让人为之一暖。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穿汉服、唐装出行,面对琳琅满目的传统服饰,不禁会问,这件是哪个朝代的呢?是日常穿用还是节日用衣?服饰上的色彩又是如何搭配的呢?
《中华霓裳》以朝代为主线,深度解读古代中国服饰的时尚变迁,近300幅精美插图,形象展现了中华服饰的演进脉络。商周时代的端正规矩、春秋战国的逸态横生、秦汉魏晋的褒衣博带、隋唐五代的百美竞呈、宋明时期雅俗相融、清代审美的森罗万象……纷呈的服饰,如浪漫繁复的视觉盛宴,又恰似摇曳多姿的文化景观,不但将历代服饰背后的历史背景、纹样寓意,精心诠释。而且,还将服饰中的色彩搭配、线稿细节,一并予以解析。值得一提的是,每件服饰的一旁都标注了附有CMYK色值的传统色谱,满足了新一代的美学诉求。中国服章之魅,美在朴实自然,它源于古人对自然生活与精神文化的艺术创造,更体现在日常穿着的丝线纹路之中。
据史料考证,中国服饰艺术最早发轫于商周,成型于先秦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形成了上衣下裳制,并逐步建立起兼收并蓄的服饰文化。至汉朝,服饰风格趋于浪漫而瑰丽,整体呈现出理性而向上的禀赋。比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为墓葬主人辛追夫人所着,是汉时经典的曲裾式深衣制服饰。全衣除衣缘外,其余处铺满信期绣——一种凝练了云纹、裂片花瓣纹、变形鸟纹等多个元素的纹样。其主体为穗状云纹,双尾细长,飘逸似燕尾,燕子寓意“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故此得名“信期绣”。到了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逐渐南迁,衣冠服饰南北互补,服饰纹样多延续汉锦之风。隋代,是中国服饰史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时期,它开启了以汉民族服饰为主导,兼融胡服等外来民族样式的新基调。之后的唐朝,服饰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型制、设计、款式、用料、色彩,不断推陈出新。五代后,服饰大多延续唐制,趋渐俏丽。宋朝,文化氛围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偏于典雅清美。特别是南宋时期,女子穿各式褙子与百迭裙的组合,俨然当世的潮流穿搭,精美的服饰配以缠枝芍药纹和折枝花纹,甚为可人。进入幅远辽阔的元朝,服饰制度则遵循着“近取金宋,远法汉唐”的原则,形成了以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汉民族文化并存及相互渗透的体系。明朝,服饰章典以“悉复中国之旧”为基调,是汉官威仪的集大成者。清代,北方游牧民族充分汲取汉民族服饰之所长,呈现出汉满服饰交相辉映的局面。由是观之,唐风繁缛、宋韵典雅,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独道的美学韵味。时代更迭,服饰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对千年汉服的挚爱,对服饰文化执着地传承。
一部服饰史,既是一部华夏民族的物质文明发展史,又是一部炎黄儿女的共同生活记忆史。《中华霓裳》既剖析了服饰之异,更揭示了传承千年的服饰之美。以衣为媒,观照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这便是中华服饰文化永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