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坛上的一员战将
2024年07月22日
字数:2,223
版次:03
郑学富
中共党员、青年作家张天虚驰骋抗日战场,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艺作品和战地通讯,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茅盾评价说:“那时(指去世)他还不到三十岁!假如他活到今天,一定是革命文坛上的一员战将。”
一
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叫剑平。1911年12月8日出生在云南省呈贡县龙街。他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和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读书期间,参加了云南地下党领导的青年努力会和娱乐会,从事革命活动,与聂耳成为莫逆之交。1930年,为躲避反动当局迫害,他与聂耳相继前往上海。在上海,他先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共产党,并创作出版了47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轮》,描写了潘祥生由贫苦农民成为红军战士、王振武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过程。《铁轮》是中国左翼文学运动进入“新的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延安成了当时最进步的政治中心。张天虚根据党组织安排奔赴延安,参加了丁玲任主任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并担任通讯股长。8月15日晚,延安各界在大礼堂举行欢送西战团奔赴抗日前线的晚会。毛泽东出席了这一晚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词,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口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战,努力扩大党的影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争取抗战胜利。“我们战地服务团的组织虽小,但是他好像小河流一样慢慢流入大河,聚汇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了一个洪流,我们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达到此目的,决不回来与诸位见面。”丁玲代表西战团全体人员表达了决心。
欢送会之后,西战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延安做了40天的准备工作。在这40天内,他们积极排练了十几个独幕剧,此外还编排了秧歌舞、大鼓、歌曲、相声、绘画等。为了提炼宣传内容,他们还在延安街头演出征求各界的意见,再根据群众反映,不断改进、提高。张天虚创作了一个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主题是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民参加抗战。丁玲在剧中扮演一个八路军政工人员。当毛泽东看完演出后得知编剧是张天虚时,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赠送给张天虚,以示奖励。
9月22日,西战团40多人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一路上,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他们利用山西、陕西村村都有的戏台作为宣传讲坛,运用大鼓、快板、双簧、相声、活报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抗日救国的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宣传给群众。每次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迟迟不肯散去。
在此期间张天虚,写下了《军训日记》《西线生活》《两个俘虏》《雪山道中》等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为抗战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两个俘虏》是一篇2.5万字的报告文学。这是张天虚在西战团的“一部经验的实录”,已编入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战地生活丛刊》中。茅盾评述说:“《两个俘虏》是第一次把一个值得我们用力钻研的问题提出来了!抗战已经一年,但是我们‘对敌的研究工作’,做得实在太少。一般的文艺作品,写到敌人的士兵时,不是写成怕死的弱虫,就是喝血的猛兽。至于宣传上或可收一时煽动刺激之效,然而宣传应该是教育,把敌入估计得太高或太低,都不是教育民众的正轨。这篇报告文学,展开了敌军士兵的心理,指出了他们曾经怎样被欺骗与麻醉,但也指出了欺骗与麻醉终于经不起正义真理的照射……在这里,就有我们长期抗战必能获得最后胜利的正确理论之事实上的明证,——两个顽强的俘虏终于感悟而调转枪口了。”
二
1938年4月,由滇军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奉命参加台儿庄战役。184师师长张冲与师政训处主任张永和(中共地下党员)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多次与周恩来、叶剑英、罗炳辉秘密会晤,请求中共选派工作人员到184师工作,而且要求是云南籍人,以加强该师政治、军事力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与延安联系后,决定抽调张天虚、周时英、薛子正、蒋南生、张子斋、尹冰等赴184师。在延安临行前,朱德教他们如何工作,如何团结抗日力量,并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好让他开展工作。
在184师驻地鸡公山,张天虚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与张冲见面。初到之时,就做了些“交朋友”的活动,团结了一些进步抗日青年。他们教士兵唱抗战歌曲,丰富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张冲决定在184师成立纠察队,由张永和任队长,张天虚、蒋南生、张子斋任干事。不久部队开往台儿庄前线,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周时英任书记,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招收了一批进步青年组成政工队,展开了该师的思想宣传工作。
184师驻扎在台儿庄及城东南禹王山一线,设立防御阵地,阻击向徐州进犯的日军。张天虚非常勤奋和勇敢,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战壕采访战士,收集资料。张冲曾说:“天虚虽是捻笔杆子的,但打起杖来比我还英勇胆大”。张永和也说:“天虚无论行军还是驻防,抑或战斗间隙都坚持记笔记。禹王山战斗中,他是最勇敢的。”在一次战斗中,战士们面对日军的坦克,毫不畏惧,抱起集束手榴弹,高喊着“活捉铁乌龟”,前仆后继向鬼子坦克冲去。张天虚被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写下了战地通讯《活捉铁乌龟》,发表在《抗日军人》上,使士兵们深受鼓舞。在禹王山争夺战中,184师的勇士们不怕牺牲,奋勇向前,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始终坚守在禹王山,英雄的鲜血染红了禹王山脚下的运河水。张天虚据此写下了报告文学《运河血流》。在禹王山阻击战期间,张天虚写下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如《台儿庄通信》《记张冲师长》《血肉筑成的长城》《指挥所里》等,除发表在《抗日军人》上外,还分别发表在《云南日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