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洮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验与启示
2024年05月17日
字数:1,645
版次:04

杨勇 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由于长期多民族交汇与密切接触,洮河流域各民族形成一些颇具示范意义的重要经验,凸显洮河流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示范作用。
  一、洮河流域各民族“三交”中的历史地位
  洮河流域是藏彝走廊的源头地区,是进藏入青藏高原和南入川的桥梁通道,是历代中央经营西北各民族地区的前沿和依托。洮河流域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认同、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享局面,构建出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各民族有国家认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深厚历史基础,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二、洮河流域各民族历来具有拥戴中央、国家认同的深厚的历史根基
  唐代洮河流域是吐蕃古道的重要地段和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吐蕃王朝解体衰落后,洮河流域活动部分将领先后归顺唐朝,被安置在中原地区担任不同官职。宋代洮河流域的吐蕃部落首领和世家大族精英归服宋朝后,均受封担任地方各级官员。元代在河州设立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甘青一带藏族部落。元代八思巴大师在临洮期间以其政教特殊身份,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之间交往,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明代在洮河流域设立河州卫、岷州卫和洮州卫,藏族部落首领及世家大族豪杰皆受封担任不同官职,有些代表明政府赴西藏沟通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清代洮河流域各土司保境安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1935年和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洮河流域,当地无论是宗教人士、土司头人还是普通民众,均全力支持红军。这些诸多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洮河流域各民族紧密依靠中央、服从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形成了拥戴中央、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厚社会基础。
  三、洮河流域各民族在主观上民族观念不强,民族界线模糊,民族间相处时主要坚持“求同”“求和”的原则
  洮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相处主要遵循“求同”“求和”原则,主观上有淡化和模糊民族界线的倾向,文化上则持开放和包容态度,并不刻意将“民族”与“文化”对号入座,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汲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民族之间通过文化“共享”构建出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据洮州藏族、回族族谱记载,其宗族成员不乏考取举人等功名者,足见中华文化在边疆地区的影响力之大。而汉族族谱中,也载有宗族成员在藏传佛教寺院出家为僧者,甚至有卫所军户后裔被藏传佛教寺院认定为转世活佛,成为一代高僧。另外,家谱表明,洮岷地区藏族普遍冠汉姓、起汉名,讲究起名用字,注重字辈排行,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其姓氏来源主要有中央王朝赐姓、部落名转化、汉藏通婚等。这些均是洮河流域多民族交往接触中长期探索、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四、文化上持开放和包容态度,通过文化“共享”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洮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部,是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汉藏民族与西北地区众多民族密切交融、和谐共居区域。这里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在民间留存至今的诏令、碑刻、族谱、契约文书、“莎木”唱词等文献,为我们考察相关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料。由于长期多民族交汇与密切接触,洮河流域各民族形成主观上民族观念淡薄,民族界线模糊,各民族间相处时遵循“求同”“求和”的原则;文化上持开放和包容态度,通过文化“共享”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一些颇具示范意义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看似简单,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凸显洮河流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价值和示范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是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努力方向。洮河流域的多民族重要的连接地带,民族这个连接地带是多民族密切交汇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当下,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些连接地带,使之更好地发挥促进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作用,为提升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