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春景洁齐万物清明
2024年04月01日
字数:1,036
版次:04

涂燕娜


  人间四月,天地万物,气清景明,故谓之清明。
  此时,春已暮,夏渐近。燕子已归梨花落,杏花始开。青山隐,绿水迢,城外柳条新,春耕春种正当时。满城飞花,东风吹面,恰是清明逢寒食。郊原晓绿,几处新烟,最是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前一两日为寒食节。寒食节起源于山西介休绵山,为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被焚而形成的节日。据记载,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这一典故在西汉《后汉书》,北魏《水经注》,南宋《癸辛杂识》,元代《岁时广记》等典籍中都有记载。
  寒食节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曾是古代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古人在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后来也成为官方的祭祀节日。唐太宗时曾下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韩翃名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了唐朝时候寒食节的景况。
  对宋朝人而言,“人间佳节唯寒食”。孟元老曾在《东京繁华录》中记载了北宋开封寒食节的盛况: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祭拜完先人后,与兄弟、妻子、朋友等尽情游览山水,兴尽而归。
  唐宋以后,寒食逐渐与清明合流,因此清明便成了春天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
  明代寒食清明日,人们到京郊踏青,乘坐轿子、骑马、步行者等,游人数以万计,场面极其盛大。暖丝晴絮,春色撩人,游人如织,白天到黑夜,摇曳多姿。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时节最大的节气特点便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泡桐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花大型,紫、白两色,是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鴽这种候鸟,春天来到农田间活动,而田鼠这时却因为天气渐热躲到地底下去了,加上鴽的花纹和田鼠很像,人们便以为鴽是由田鼠变成的。虹也在这个时节出现,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更有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美丽的彩虹才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故谓之“虹桥始见雨初晴”。
  春景洁齐,万物清明时,约三五好友,踏歌而行,山水里寻春去。但见寂寂山城听风雨,坟前新草酿愁思。日暮笙歌起,故园断肠处。天涯游子,游行莫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