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布衣大儒于右任
2024年03月25日
字数:1,416
版次:04

崔鹤同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民立报》成为当时国内发行数量最大的报纸,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文章也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学子,时有“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之美誉。
  于右任先后筹组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后又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他主张以学救人,曾宣言:“欲建设新民国,当先建设新教育。”为近代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他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从而成为沉雄博大的一代书法大师。
  1924年1月,于右任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提出了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著明论断,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11月,国民党召开三届四中全会,会议选举于右任担任监察院长。从此,他长期主持监察院,努力创建监察机构,制定监察制度。他上任后,真的打了一批老虎。仅1933年一年,被“打”的省主席就有江西省主席鲁涤平、浙江省主席张难先、热合省主席汤玉麟等6名。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原配夫人高仲林、长女于芝秀等亲属仍留在大陆。暮年孤独无依,深念大陆亲人,抑郁苦闷,无以释怀,于1962年1月24日写下了荡气回肠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离情绝唱。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
  1964年7月2日上午,于右任抱病会见台湾大专院校12名毕业侨生,作生前最后一次演讲。他告诫青年人最重要的是“立志”,他说:“纵观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做出了种种丰功伟绩、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无不始于立志……我希望各位立定志向,多读中外名人传记,有所取法,见贤思齐,知所奋勉。”
  常人难以想象,于右任晚年病重时常常“没钱住院”。1963年4月18日,于右任喉咙发炎,住进台北荣民医院。5月初在疾病没有康复的情况下因缺医药费便提前出院,病情因此再次发作。他本应马上重新住院,但因为缺少住院费用,便将此事一拖再拖。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钱已用干,可以指天作誓的。人疑我有钱,是旁人害我。”
  身为高官的于右任,又是当代书圣,可谓一字千金,何以穷困得一贫如洗?
  于右任一生注重名节,为官清廉,从不以权谋私,除了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取。他不过生日,不办寿宴,也谢绝宾客拜寿。他生性豪爽,赐人字墨从不收润笔。而且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当年许多学生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听闻于右任乐善好施,都到“监察院”门口借钱;门房转告后,于右任没见到人、也不问是谁,立即提笔交待先预支薪水借给他人,不要借据也不求回报,不够预支就向副官借钱。于右任每到月未,生活便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他却说:“穷,是我的光荣。”
  1964年11月10日晚,于右任病故,终年86岁。弥留之际,人们打开他最为珍贵的保险箱,箱子里没有一点金银积蓄,只有一支钢笔、数方印章与几本日记,还有结发妻子高仲林早年亲手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他的三子于中令5月赴美留学时向银行借贷的4万元账本以及平日借副官宋子才的数万元的账单。人们无不唏嘘凄然,顿生敬佩景仰之心。
  一生功名,两袖清风。“落落乾坤大布衣”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