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陇南名镇
2024年01月08日
字数:995
版次:03
曹鹏雁
民国33年修永宁大桥
徽县永宁镇
永宁镇位于徽县东三十五里,中华山南麓、永宁河西岸,今名永街村。镇名在唐以前暂未见史书明确记载,依据徽县博物馆藏“乾道八年大宋国凤州河池县永宁乡xx社朱从然”墓券以及近年出土的“大宋嘉定十七年利州西路凤州河池县永宁乡长峪社李林等”墓券推知,永宁镇在南宋时为永宁乡。元初,河池置南风州后,于永宁乡置永宁县,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徽州为乡。明、清时为永宁里,清末至当代为永宁镇。明代嘉靖四十二年郭从道《徽郡志》(建置志)记载“永宁铺,东三十里。”清代嘉庆十六年徽县令张伯魁《徽县志》(疆域志·里志)记载“城东十五里柏树崖,又五里二十里铺,又二十里永宁镇。自镇东逾河,经玉堂山,二十里杏树崖。又十里,至簸箕湾。距城七十里,交两当县界。”清代乾隆版《徽县志》与嘉庆版《徽县志》及民国二年赵钟灵《徽县新志》记载:“玉堂山,东五十里,脉自簸箕湾西南亘二十里,至永宁川而止。”永宁镇及永宁渡口秦、汉时期为故道、陈仓道所经之地,明、清时代,徽县东境有官道经永宁铺、玉堂山通两当、凤县。1936—1938年修筑的“华—双”(华家岭—双石铺)公路沟通了甘肃陇东南与陕西的联系,1949年以后“华双”公路被提升改造为国道316线。永宁河在镇东玉堂山下流过,清代顺治七年杨三辰《江河纪略》记载:“徽东之永宁河也,源发于秦,一自新店窑,经百纳峡入永宁,是为中股;一自娘娘坝,经兰柴庙归入永宁,是为左股;一自王家楼透出墨磊山,经高桥下河注于永宁,是为右股。三水总汇永宁,浸成大河,乃克载空舟,下至合河口。”2003版《徽县志》记载“永宁河,系嘉陵江上游较大支流,为徽县第二大河,发源于县西北部边境与天水市分界线的大梁山北坡,自天水娘娘坝、李子园、党川、马家坪流入徽县太白、柳林、永宁等乡镇,于嘉陵镇的火焰山脚汇入嘉陵江,全长144公里。永宁河在徽境内长68公里,年径流总量5.11亿立方米,年输沙总量134.27万吨。境内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76.8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55.68万吨。”
永宁镇耕地广阔,是徽县重要的产粮区,素有“永宁熟,徽县足”的说法。永宁镇历史上商旅发达,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其交通区位与经济总量至今不可小觑。目前遗留的文物古迹点有创建于明代的中华山道观与三泉寺,始修于民国26年(1937年)并于民国33年9月翻修的钢筋混凝土排架肋桥,清代道光二十一年九月(1841年10月)由徽县知县郭宏熙为平息永宁渡口争讼而刻立的《永远遵行》官方收费章程碑等。 (连载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