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贾平凹是怎样对待批评的
2023年12月18日
字数:1,686
版次:04

史飞翔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棵常青树,从1973年发表作品以来,他的创作几乎就没有中断过。每一个历史时期,贾平凹都有重要作品问世。他以他的作品与这个时代建立起了“一个秘密通道”。不仅是小说,他的散文和书画也成为人们长期关注的热点,被称为“贾平凹现象”。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名满天下,谤也随之”。贾平凹的著作一直有争议,有时还颇大。无论是80年代初期的《山镇夜店》《亡夫》等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废都》等,乃至书法和绘画,一直争议不断。
  贾平凹自己也坦言,他的写作是“毁誉参半”、是“掌声和拳头齐飞”。“从1978年到现在,我一直毁誉参半。开始搞创作以后,什么自由化倾向啊、反精神污染啊,这些我全部都经过。像《废都》在当时的争议,确实很有压力,受的那个压力大得很,一般人想象不来,都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文革’刚过不长时间,就害怕一争议、一批评,以后是不是不能写东西。它当年问题的焦点主要在性上,很容易就把你打倒在地,别人看你像看流氓,再努力也扭不过来。《废都》带给我个人的灾难是最多的。”那么贾平凹是如何对待批评的呢?
  起初,面对批评,贾平凹也和常人一样,害怕、焦虑,委屈、不解,甚至想辩解、澄清。“开头遇到这些事以后,也出现惶恐啊、不理解啊、委屈啊、害怕见人啊,这些都发生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贾平凹对于外界的评价心态平和多了。“经历多了以后,人慢慢也就知道咋了,或者叫疲沓了,或者叫麻木了,你说坚强了也行,反正就是经的事情多了以后,起码就能把自己一些事情摆顺了,心理能调整好一点。”
  贾平凹是一个谦逊、低调的人,更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贾平凹在一篇名为《朋友李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一直在关注着我,给过我很多鼓励,但更多是眼光在寻找我的短处,或愤然不满,或恨不成器,但他从没有讥笑和作践过我。而我的好处是有辅导性,对他的批评虽脸上挂不住,有过尴尬,可总是当面不服背过身服,口上不服心里服,越挨批评越去请教,背了鼓寻槌,认作他水平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背了鼓寻槌”,这就是贾平凹。
  对待那些真正的批评,贾平凹始终是虚心接受,放下身段、全身心的接纳。“对批评我是关注的,但我不掺和。不管对我是好的评价还是不好的批评,我首先把它当作也是评论家的创作,来看有没有它的见解和文采在,如果文章本身写得好,我就叫好。”“创作很多是需要和评论家一起完成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的评论,我都会认真去读。年轻时,见到批评的话觉得坐不住,现在觉得这是好事,你可以冷静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作家来说,最大的好事就是作品出来有人关注。”“这一生批评我的意见很多,听见批评当时不舒服,过后都要吸收,把好的不好的,都变成金口玉言。对表扬的鼓励的,作家会觉得宽慰,觉得自己写了几年有所值,好比运动员奔跑时,需要鼓励,听见不停加油会跑得快。”
  有人说,贾平凹的散文比小说好。也有人说贾平凹压根就写不了长篇小说。对此,贾平凹默不作声,只是埋头写作。“80年代,别人就说,你这个散文写得好,散文比小说好,那个时候我就不写散文了,写得好我就不写了,专门写小说,你说这样不行,我偏是这样。我在骨子里是特别倔强的,你让我向东走,我偏不向东走。老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你说我不行吧,我是坚持我的,我总要弄出个事情来,有这种东西在里边。”徐悲鸿先生说过一句话:“一切的成功者都是偏执狂,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贾平凹正是如此。
  面对攻击、泼污,贾平凹的态度是:不理睬,不回应。“在现实生活里,有理不在声高,武术高手都是不露声色,能叫嚣的、恫吓的其实是一种胆怯和恐惧。我们常说举重若轻,轻了就有境界,是艺术。”“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有大的理想,不要争一时之胜。有了大的理想,也不会计较受打击、受委屈,也不贪想,也不计较小利小惠,因为有了大的理想就有了大的心胸。”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贾平凹一辈子没说过一句硬话,但也从来没做过一件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