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茶马古道上的陇南名镇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1,013
版次:03

曹鹏雁



 

徽县江洛镇

  江洛镇位于徽县城西35千米处洛河河谷,解放前旧称江洛坝,民间有江喇叭的俗名,隶属殷所。解放初设江洛区,辖江洛、泥阳等乡。根据《水经注》与《水经注疏》的记载可知,泥谷古地名指今泥阳镇泥阳川,泥水上游即流经江洛的洛河。
  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主持兴修天水通往陇南14县的大车道。1922年秋,自天水县(今秦州)南经齐寿山、娘娘坝、大山坝、麻沿河镇、江洛镇、游龙川、徽县到两当修通了马车道。由此,自江洛通往徽县城始有了过游龙川的马车道,江洛镇开始显露徽县西境的交通区位优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底,华双公路全线通车,加上后来拓修提升为316国道线与自江洛修通的江武公路,江洛镇始为徽县西境的一个交通旱码头,极大促进了江洛繁荣发展。
  1935年10月1日,长征中的红二方面军三十二军一部4000余人经泥阳至江洛,在河东雷神堡与来自成县的尾追之敌发生战斗。
  镇政府大院处的原广佛寺三眼洞雕塑为南北朝时遗物,上坝清凉寺为明代石窟寺。江洛出土有汉代、宋代墓葬文物。
  悟真山是境内文化名山,有创修自明代嘉靖年间的中华庵等殿宇,遗存石碾盘、石碓窝、石佛像、石香炉等石雕及《重修悟真仙山工程告竣序》石碑。
  江洛镇公办学校起源最早为民国版《徽县新志》:“江洛镇义学,在县西八十里。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李裕泽建。”清代末期另有“八义学馆”。民国五年至二十一年期间在第三学区的江洛、游龙各有初级小学1所,此后在江洛设有中心高等小学1所。民国二十四年,又设短期义务小学1所。1957年,徽县在江洛镇新建中学,1958年改名为徽成县第五中学。2007年6月,在游龙村建成新时代农民文化活动大院一处。
  江洛高跷、云朵舞、羊皮扇鼓舞在徽县社火中颇具地域特色。江洛食醋口感纯正,金皮老豆腐柔香筋道。这两样地方特产为江洛镇自民国初年开始,成就了名满陇右及周边地区的特色面食棒棒面。
  栗川地名因水而来,栗川河为发源于北部山区鸠峡的雪水河、仇鸠水,自北而南流入木皮岭北麓的一片宽阔谷地。陇右方言谓东西走向曰横,南北走向曰立。与成县东境自西向东横向流淌的横川相对而言,徽县西境自北向南纵向流淌的这条河流便有立川之称。又因古立川谷地周围林木茂盛,遍生栗树,居民可资,故而秦汉以来立川逐渐被乡民演绎为栗川。因所在地川原南北走向(立向)与东西走向的横川相对应得名“立川”,后衍名为“栗川”。
  遗迹主要有唐代杜公祠、元观峡“少陵钓台”、南镇院、栗川砖塔、郇庄古银杏树、侯家坝清代徽酒作坊、拧拧柏树等。 (连载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