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党的红色电波第一次 向全世界发出声音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1,470
版次:03

钱国宏



  

周恩来从苏联带回的广播发射机

  

周恩来领导筹建

  1931年11月7日,仅能播发文字新闻稿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向全国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消息。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更名为“新华通讯社”,担负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和搜集国内外新闻信息的任务。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很难传播到沦陷区和国统区,偶尔有几份边区偷运过去的报纸、印刷品,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秘密阅读。新华社的文字报道需要用无线电台发报,收讯电台抄收、译出,才能成为新闻稿,数量和影响都很有限。中共在国统区办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也经常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刁难和破坏,无法正常出版发行,致使许多重要文献、评论、文章和消息不能与读者见面。早在“西安事变”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提出了建立自己的电台的想法。但由于陕北工业落后等困难,这一设想一直未能实现。
  为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一步扩大中共的影响,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和为民服务宗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日寇侵略、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中共中央决定创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窗口和向世界传递声音的喉舌。
  

窑洞上撑起三根树干天线

  1939年冬,周恩来赴莫斯科医治因骑马而受伤的右臂。他与任弼时在同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会谈中,商定在延安建立语言广播电台。电台的基本设备,是由周恩来从苏联带回的——周恩来赴苏治疗期间,经与苏联政府协商,搞到一部功率为10千瓦的语言发射机(广播发射)。1940年3月,周恩来养伤结束后,将共产国际援助的一部小型电影放映机和那部苏制功率10千瓦的广播发射机拆卸打包空运到新疆,再用汽车经兰州、西安运抵延安。为确保万无一失,周恩来亲自护送机器回家。途经新疆时,路遇重重障碍,但在周恩来的运筹帷幄下,均化险为夷,最终使机器安全运抵延安。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指示,决定设立广播委员会,负责领导筹集工作。中央广播委员会主任由周恩来担任(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后,由朱德接任),委员会成员有中革军委三局(通讯局)局长王诤、新华社负责人向仲华等。为筹建广播电台,在小河南岸的山坡上开凿了三层三排窑洞(两孔石窑和五孔土窑),盖了十几间土坯石板房。第一层是利用地面30多米高的山石,挖出了两间大面积的石窑洞。一间作为电源车间,另一间作为广播机房。当时延安没有供应电台的大型动力设备,工作人员就把旧汽车的引擎进行改装,带动发动机发电,引擎发动的燃料则是靠木炭炉供给的一氧化碳;广播机房的正中安置着那台周恩来带回的10千瓦的语言发射机;窑门的左边,安放着一部500瓦的文字广播发射机,它是中共中央军委三局自己制造的。新华社对国内、国际的电讯就是通过这部机子发射出去的。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报请军委三局批准,电台决定了正式播音的方案:新华广播电台每周广播三次,每次广播是在当日的下午和晚上,同时用国语和日语各广播一次。在语言广播的同时,用国际通码向世界各国播发新华通讯社电讯。没有铁制的天线立杆,工作人员就用三根树干捆成“Y”字形,埋在山坡上支撑天线。1940年12月30日晚7时,延安的窑洞中发出了一个响亮而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电波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广播电台取名为“新华”是为了与新华通讯社相一致,共同成为共产党的政治喉舌。它的呼号为CXR,其中C是指英文“中国”(China)的第一个字母,X是英文“新华”(Xinhua)的第一个字母,R是英文“电台”(Radio)的第一个字母。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