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年丰九九重阳
2023年10月23日
字数:1,778
版次:04
矫友田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伴随着清爽的秋风,迎来了九九重阳节。“重阳”之说,是出自《易经》一书。该书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就已经提到了。当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兴盛起来。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一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跟当时重阳节风俗有关的事情: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之死后,其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去。后来,她嫁给一个平民为妻。有一次,她跟人们谈起了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饮菊花酒、吃“蓬饵”、佩带茱萸,以求长寿的故事。
由此可见,现在重阳节的许多习俗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而重阳节求寿之俗,应该是受当时巫师以及后来道士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而产生的。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农历九月,是一年当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庄稼、水果丰收的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满山丰硕的果实,风光迤逦。这一时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在汉代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里面,就已经有了九月登高习俗的记载。而且当时登高的风俗,已经有了驱邪免灾的用意。
登高的场所,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不单纯是为了攀高,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赋诗,玩乐一番。从而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此时,又是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的成熟季节,故而农民们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在收获之后,人们会在山峰高处,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时人把这种聚会活动称为“登高会”或“登山会”。
登高会年年举行,参加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不再局限于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的农民,一些文人墨客和社会的上层人士也纷纷参与其中。经过年复一年的演变,当重阳被固定为一个节日的时候,登高也就成为这个节日的中心活动之一了。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就喜欢在重阳节登高。他们一面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一面饮酒赋诗,抒发情怀。
隋、唐时期,重阳节登高的意义已经十分丰富。这时人们登高不单是为了避邪消灾,还要观赏山上的花草树木,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
到了宋代,重阳节登高之风愈加盛行。据宋代文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到重阳佳节,京都的市民纷纷涌到郊外登高。当时,较为出名的登高之处有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毛驼冈、独乐冈等。
明、清时期,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更为流行。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慕帐、桌椅,大吃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宴,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民间登高的场所,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北京的香山、广州的白云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山东的牛山等等。
一直到今天,登高仍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活动。而且登高的活动,早已经不再局限于重阳节这天了。人们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锻炼身体、调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这真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活动。
过去,我国民间在重阳节这天,还有佩戴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古人认为佩带茱萸,能够辟邪去灾。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所以九月又称“菊月”。在我国民间,菊花又有“长寿客”、“延寿客”之美誉。故而,菊花在重阳节里与茱萸一样,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在晋代时就已经十分盛行。当时的大文学家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以菊花为伴,号称“菊友”。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有的地方在重阳节这一天,还要举行隆重的菊花大会。届时,人们倾城出动观看菊花,人山人海,热闹空前。在江南乡下,重阳节早上吃的是糯米煎糕。老北京地区,则吃发面花糕。老北京的花糕主要分3种,即“粗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旧时,人们过重阳节的时候,除了在糕上面插重阳旗替代茱萸的习俗。
无论是吃重阳糕还是插重阳旗,它们真正的寓意就是祈求平安和谐和健康长寿。现在的重阳节,已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了一个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主题的“老人节”!